突厥汗国历史介绍
六世纪中期以前,蒙古草原和广大的中亚草原上,仍分散存在着许多部落、部族国家和城廓国家,各族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共同文化,重要的是彼此之间没有经济上的联系。这种情况,是突厥汗国立国之后不久分裂的主要原因。但在突厥汗国成立之后,把中亚草原、西域诸城郭国家、蒙古 草原统一了起来,并创造了文字——突厥文——这是前所未有的,以前强大的匈奴和柔然都没有自己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共同的语言突厥语,这个突厥语系(也称阿尔泰语系)横贯整个亚洲,覆盖了从东北亚——蒙古 大草原——中亚腹地——小亚细亚的广大地区,这包括了我国长城以北地区和整个新疆地区。
汗国的缔造者阿史那土门原是突厥部落的酋长(土门,Tüm?n,万人长之意),他的部族经常为柔然汗国提供铁器制品。546年,高车国残余欲击柔然,被阿史那土门率众打败,土门自恃有功于柔然,向柔然求婚。柔然主阿那环怒言辱骂土门:“尔乃我锻奴,何敢发是言耶?”(见我国《周书》50卷,突厥传)土门便转向西魏政权(鲜卑血统)求婚,西魏把长乐公主嫁给了他,从此,突厥部落便开始对柔然的战争,并于552年颠复了柔然汗国。
阿那环自杀后,土门自称“伊利可汗”(Il qagan ,盟主或国王之意)。553年,伊利可汗死,两儿科罗、燕都相继立,其中燕都号木杆可汗,“勇而多智,遂击茹茹(柔然)灭之”(指灭柔然残余),“又西破囐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周书·突厥传》和《隋书·突厥传》)。他的工作主要是征服了金山以东蒙古草原诸族。而他们的叔叔,莫贺咄叶护(叶护为突厥高爵),即在突厥汗国分裂后被尊为室密点可汗(瑟帝米可汗Ist?mi qagan )的伊利可汗的弟弟,则开拓了西域和中亚。这样,突厥汗国的疆域“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西海即里海,沙漠疑为塔克拉玛干沙漠或中亚沙漠,北海指贝加尔湖,因此沙漠也可能指漠南戈壁)。汗国的牙庭设在于鄂尔浑河上游的于都斤山(ütük?n)。
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二汗国,西突厥汗国为牙庭设在应娑,其址约在焉耆西北300公里。可汗是室密点可汗的子孙;东突厥汗国牙庭为原汗国牙庭,可汗则为创立者伊利可汗的子孙。
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突厥人就建立了一个疆域超过1 万华里的国家。这是现在的讲突厥语的人颇自豪的一段历史。由于处在这样的地理位置,这个汗国在整个亚洲和东南欧洲的政治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如在室密点可汗管辖西域时就离间拜占庭帝国和波斯的关系,并怂恿他们战争,结果,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在571 年起进行20 多年的战争。而在东亚,利用北周和北齐之间的矛盾,就不断极尽纵横之能事,或出兵北齐谋北周,或联合北周攻打北齐,从中渔利,干扰中原的统一进程。
当听到有人说:“土耳其的利益区是从亚得利亚海直到中国长城。”时(美国《新闻周刊》1993),你以为这是痴人说梦?而这竟然确确实实出自突厥民族一个精明强干的领导人——土耳其故总统奥扎尔之口,你能说出你内心感受的复杂程度吗?
在对突厥用兵的方针上,隋文帝采纳了大臣长孙晟的建议——远交近攻、离间强部、扶助弱部,以谋攻为主,军事打击为辅:派人到西面联络达头可汗和阿波可汗,使沙钵略分兵防西,又到东面联络处罗侯(沙钵略弟)和奚、契丹等部,使沙钵略再分兵防东,从而使突厥各可汗间相互猜疑,十数年后,隋再乘机出兵,坐收渔利。长孙晟到过突厥,曾与处罗侯秘密结盟,熟悉突厥的情况,他的策略避免了大规模的用兵,对立国不久的隋来说,是很有利的。
根据长孙晟的建议,隋文帝派元晖出伊吾(今新疆哈密县)道,去见达头可汗。促使达头可汗遣使来朝。长孙晟走黄龙(今辽宁朝阳县)道,赏赐奚、契丹等部,使其作向导,去见处罗侯,他们本有旧盟,这样更坚定了处罗侯内附的意图。
公元582年,沙波略可汗尽起本部兵十万及所属四可汗兵共四十万人大举侵入长城。公元582年,突厥兵深入武威、天水、延安等地,大肆虏掠,百无一留。沙钵略还想进一步南侵,但达头可汗不从,引兵自去,迫使沙钵略退兵。隋文帝命杨爽为行军元帅,率兵分八路出击突厥。杨爽出朔州(今山西朔县)道,大破沙钵略军。窦荣定出凉州,击败阿波可汗。长孙晟乘机说服阿波可汗归附。沙钵略遂袭破阿波可汗居地,阿波可汗逃归达头可汗,得到达头可汗的援助,回击沙钵略。贪汗可汗因与阿波可汗友善,被沙钵略废黜,也逃归达头可汗。至此,突厥内乱,各可汗都遣使入朝,请和求援,但隋文帝一概不许,让他们继续互斗。
利用突厥内乱,隋乘机出兵,隋军专攻沙钵略军,沙钵略屡败。公元584年,遣使求和。在与沙钵略作战的过程中,阿波可汗的势力逐渐强大起来,东与沙钵略的居地接境,西有龟兹、铁勒、伊吾等西域地,号称西突厥。自此,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
公元585年,隋文帝遣使联络阿波可汗,表示对他的支持。此时,沙钵略西面为达头、阿波所困,东面又有契丹的攻击,只得遣使来求救,请率部迁往漠南,寄居白道川(今内蒙呼和浩特市北)。隋文帝允许了他的请求,并命杨广出兵援助。沙钵略得隋军援助,击败了阿波军,沙钵略与隋定约,承认了隋皇帝为真皇帝,自己为藩属国,受隋保护。
公元587年,沙钵略死。沙钵略嫌自己的儿子雍虞闾懦弱,不能对抗西突厥,遗命立自己的弟弟处罗侯为可汗。处罗侯立,号莫何可汗。隋文帝遣长孙晟赐莫何可汗旗鼓。莫何可汗得隋旗鼓,西击阿波可汗。阿波部众以为隋出兵助莫何,多不战而降,莫何可汗得以生擒阿波。公元588年,莫何死,雍虞闾立,号都蓝可汗。沙钵略的另一个儿子染干,号突利可汗,居北方。公元597年,隋文帝允许突利可汗娶隋安义公主为妻,故意给他优厚的待遇,借以离间都蓝可汗。都蓝可汗果然中计,断绝了给隋的朝贡,并派兵侵扰边境。但突利可汗事先通知了隋朝,隋边境早有准备,使都蓝没有得逞。
此后,都蓝可汗与达头可汗结盟,公元599年,合兵袭击突利可汗,在长城脚下展开激战,突利可汗大败,只剩下部众数百人。此时,突利可汗想降隋,但又恐不被重视,又想投奔达头可汗,正犹豫不决。而隋正是要利用他的名号,势力弱小,利用起来更方便。所以,长孙晟设计挟突利可汗到长安归降。隋文帝大喜厚待突利可汗。并借此出兵,隋大将高颖、杨素率兵出塞,大破达头、都蓝军。隋文帝封突利为启民可汗,使居五原,招收旧部。都蓝可汗败后,被部下杀死,达头有自立为步迦可汗。隋军屡次将其击败。公元603年,步迦可汗部大乱,铁勒、仆骨等十余部叛步迦可汗,归附启民可汗。步迦可汗被迫逃往吐谷浑。启民可汗在隋的保护下成为了东突厥可汗,他是完全依附隋朝而得国的,不得不对隋表示忠诚,隋也利用了他的衰弱,取得了边境的安宁。
公元609年,启民可汗死,子始毕可汗立。公元615年,始毕叛隋,举兵入寇。其时,文帝已死,隋正处在崩溃的边缘,内乱不止,再也无暇顾及北方。而内地的居民为避乱迁入突厥,始毕可汗强盛起来,突厥再次成为北方大国。
西突厥在阿波可汗被莫何可汗生擒后,立泥利可汗为主,泥利死,其子处罗可汗立。处罗可汗部多在乌孙故地游牧。炀帝时,裴矩经营西域,设计分裂西突厥。当时,达头可汗的孙子射匮可汗在处罗可汗居地的西面,射匮可汗向隋求婚,炀帝要他灭处罗可汗才允许通婚。公元611年,射匮可汗起兵攻处罗可汗,处罗兵败,向东逃走,被迫归附隋。处罗部被分为三部,居住中国,不得归西突厥故地。
隋文帝采用长孙晟的策略,安定了隋朝边境,分裂了突厥,用力少而收效多。隋获得成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国内统一,而突厥败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其内部分裂。统一与分裂造成了力量的转变。北朝时,齐、周分裂,争向统一的突厥进贡求援;隋文帝时国内统一,击败了分裂的突厥;隋末大乱,北方割据的势力如薛举、王世充、刘武周等又再次向统一的突厥称臣献礼,突厥给他们封号,助长其分裂的势力,借以坐收渔利。
599年,东突厥南下降隋,隋文帝册封其突利可汗为“意利珍豆启民可汗”,隋政府并迁其属于河套等地。
603年,西突厥达头可汗在内乱中流亡中国青海,不知所终,至此,名震中亚、东罗马各国的西突厥也走向分解。
但是,政治势力的影响总是此消彼长,隋末年,炀帝治国穷兵黩武,东西两突厥便有东山再起之势。特别是东突厥,其始毕可汗竟把视察边防的隋炀帝围在雁门,幸得可贺敦(可汗妻的称号)义城公主(隋帝室女)说好话,得归。史称雁门 事变。此后到唐统一,(东)突厥一直是北踞蒙古 草原的强势军事集团。以致隋末乱世时的军阀薛举、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王世充,甚至李渊,这帮人为夺取中央政权都先后向(东)突厥始毕可汗称臣,以求其军事援助。并且有人打着其名号招摇。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统一全国。突厥统治者看到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各个割据者手中勒索财物了,因此趁此时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东突厥颉利可汗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掳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更于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乃领兵而退。
这次紧急情况加强了太宗与突厥决一死战的决心。雄才大略的唐太宗始终坚决主张反击突厥。两年前,由于突厥严重进扰,唐高祖李渊曾听从臣下建议,打算放弃长安,另建新都,李世民坚决反对。同年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进犯幽州,李世民曾亲与对阵。“便桥之盟”后,太宗进一步加紧备战。他亲自垂范练兵,每日“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于是“士卒皆为精锐”。而此时国力逐渐强盛,反击突厥的时机终于成熟了。
629年(贞观三年)唐太宗便着手解决突厥,派李靖与张公谨领军北击。在630年唐太宗的决心是剿灭突厥,彻底消除内地遭受的祸患。唐代对突厥的战争是分两阶段进行的。
第一阶段先灭东突厥。贞观四年正月,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李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两将又督兵疾进,大破敌军,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时值当年三月,东突厥灭亡。慑于大唐天威,“西北诸蕃,咸请上(太宗)尊号为天可汗”。颉利俘献京师后,太宗赐以田宅,授右卫大将军,几年后死于长安。
第二阶段对西突厥的战争,是在唐高宗时期完成的,伴随着唐与西突厥对西域的激烈争夺。唐初,西突厥势力极盛,“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对唐朝形成严重威胁,并阻碍着中西商业交通。
从太宗起,唐朝就开始了打通西域的斗争,贞观年间降吐谷浑、平高昌、讨焉耆、征龟兹,西域震骇,中西商路复通。此时西突厥首领为阿史那贺鲁。他曾因突厥内争失败而归附唐朝,受封左骁卫将军,参与征龟兹之战,太宗死,贺鲁即起反心,自号沙钵罗可汗,建牙帐于千泉(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与唐为敌,数扰西域。唐与之力战多年,逐个击破其联盟或附属各部。高宗显庆二年(公元657年),平西突厥最后一战开始。唐军由大将苏定方统辖,兵分南北两路,合击阿史那贺鲁,激烈的战斗接连不断,天降大雪,平地深二尺,唐军踏雪兼程追敌,士气高昂,阿史那贺鲁战败跳伊犁河逃往石国(今塔什干),被当地人擒获,送与唐军。西突厥自此灭亡。
唐统一后,西突厥在603年分解后,在611年由达头可汗之孙射匮可汗乘中华大乱而组合起来,占有准噶尔盆地,东北至阿尔泰,东南到玉门,西北到里海,西南至兴都库什山的大片中亚土地。从太宗贞观十四年(640 年)起,太宗高宗父子二帝悉心经理西域。唐军在659年斩真珠叶护于双河(新疆博乐),西突厥灭亡。
唐玄宗改元天宝后,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国事。在纳杨玉环为贵妃后,更加沉溺酒色。唐玄宗任用有“口蜜腹剑”恶名的李林甫为宰相长达十八年,使得朝政败坏。李林甫死后又以杨国忠为相,此时期又开始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高力士的权势炙手可热。唐玄宗好大喜功,为此边境将领经常挑起对异族的战事,以邀战功。又由于当时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使得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结合在一起,就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其中以胡人安禄山最著。安禄山一人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掌握重兵,在天宝十四载(755年)趁唐朝政治腐败、军事空虚之机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唐玄宗逃到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是为肃宗,奉玄宗为太上皇。安禄山则自称大燕皇帝,年号圣武。经过8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平定,但是唐朝元气大伤,从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现象日趋严重,租庸调制也无法实行。藩镇割据的形势已经形成。
自此以后,唐朝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内有宦官掌权,禁军兵权甚至皇帝的废立都由宦官决定。节度使对地方有独立于中央的管理权。唐德宗死后,继位的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威胁了宦官的利益。于是经过了永贞内禅而受宦官支持的唐宪宗登基,依靠禁军的兵力令全国所有的藩镇至少名义上全部规伏唐朝,史称元和中兴。此时以牛僧孺和李徳裕为首的大臣之间的朋党之争亦越演越烈,使宦官更加得势。唐文宗在太和九年(835年)与李训和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甘露之变而后,宦官团结一致;群臣唯有借藩镇兵力对抗宦官权力,埋下残唐时藩镇和宦官的直接冲突。
残唐而亡
唐朝后期,战争不断,经济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发唐末农民战争,经过流寇黄巢的叛乱打击,唐朝统治名存实亡。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称白马驿之祸。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史称后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