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荣与《我的前半生》的成书
《徐子荣画传》,群众出版社,2017。
梳理溥仪《我的前半生》成书史,映入眼帘较多的是徐子荣的名字。我在一些文章中也称他为公安部审改《我的前半生》的最高指挥。直到2013年看到徐子荣的儿子徐清漳编撰的《徐子荣画传》书稿(后由群众出版社2017年出版),听他讲述五十余年前的故事,我才动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
群众出版社介入溥仪《我的前半生》写作出版,是1959年12月以后的事。这年12月28日,总编辑姚艮在写有“计划在1960年1月上旬出版”的图书征订目录上批示:“拟同意,请王副主任审阅。”当天,公安部办公厅副主任王仲方即批示:“此件徐副部长、刘主任看过,同意照办。”这是当时公安部常务副部长、党组副书记徐子荣介入《我的前半生》的较早证据。这个征订目录经徐子荣批示后,接下来就由公安部政治保卫局局长凌云约请溥仪在全聚德吃烤鸭,姚艮和李文达都参加了,席间主要谈的是合作写书之事。于是才有了溥仪和李文达的香山之会。这个过程,只能是徐子荣点头以后才能进行。
1960年10月,徐子荣利用星期日休息,挈带儿女,专程前往中国科学院香山植物园探视在那里劳动的溥仪。临行前,他跟徐清漳说:爸爸带你去看“皇上”。
公安部原副部长徐子荣(1907-1969)。
在香山植物园的职工宿舍里,徐子荣等待溥仪一段时间,听说末代皇帝为了制作“人造肉”,正在山里捡树叶。何谓“人造肉”?三年灾荒期间,全国缺粮从农村蔓延到城市,一场由中央发动,各级代食品领导小组指挥,全民参与的代食品生产活动在全国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人造肉”为技术含量较高、营养价值较好的合成类精细代食品,它的成分包括叶蛋白等。
据徐清漳回忆,溥仪穿着一双普通球鞋,风尘仆仆地赶回来,面对徐子荣无拘无束,谈笑风生。徐子荣问溥仪《我的前半生》写作进程如何,还有什么困难需要解决。溥仪说,我在这里半天劳动,半天和李文达商量写作之事,自李文达离开后,写作停顿了。希望有较多时间去搜集、研究资料,认真思考问题,以便书稿早日问世。徐子荣向溥仪表示:这些事由我来协调解决。
前排左一徐子荣,后排左一王芳,左二姚艮,左三凌云,左四刘复之。前排左二左三,未能辨识为何人。 (作者供图/图)
那么,徐子荣是否第一次见到溥仪呢?我问徐清漳,他说,不可能,两人老熟人似的。据1964年3月公开出版的《我的前半生》,溥仪1955年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见过两位元帅,但书中未点名。较早产生的“另起炉灶”二稿本(即《我的前半生(全本)》)则告诉读者是贺龙、聂荣臻两人。仔细阅读《我的前半生》的各个版本,就会发现,经常有上面的“首长”来抚顺战犯管理所视察,而来一次必见溥仪。徐子荣作为当时协助罗瑞卿负责全面工作的副部长,或许以他为主,或许陪同更高的“首长”,恐怕在抚顺所不止见过一次溥仪。当时公安部的老局长们都感佩徐子荣的平易近人、通情达理、体贴入微,谓之“忠厚长者”,那么这种工作作风也会浸润他所视察的单位。具体来说,溥仪是个犯人,他对公安部领导对他的关怀,注定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加深了改造方和被改造方的融洽程度。
其实,仔细阅读一些文献资料,还会发现,溥仪离开抚顺战犯管理所后,徐子荣去香山植物园前,两个人也见过面。据贾英华著《末代皇帝的后半生》记载,1959年12月19日,即周恩来接见溥仪等十一名首批特赦战犯以后的第五天,在中央统战部的会议室里,徐子荣与溥仪同桌吃过酒席,在座的还有中央统战部方面的领导李维汉、徐冰、张执一、平杰三等。为《我的前半生》这本书,由公安部和统战部合作,公安部协助溥仪撰稿,统战部组织审查的格局,在这一时间已初露端倪。
徐子荣去香山植物园后,溥仪于1960年11月26日拿到“选民证”;1961年初,陈毅副总理给对外文委下达指示,要求把修改好的《我的前半生》译成外文在国际发行;1961年2月,溥仪正式离开香山植物园,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担任文史专员,从而具备了与李文达合作写书的良好条件。对这一切,作为中共中央处理战犯专案小组成员的徐子荣,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笔者在“《我的前半生》档案记略”一文(载《出版史料》2006年第4期)中,曾征引1961年5月18日姚艮、于浩成、李文达三人写给公安部办公厅主任刘复之的“关于修改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进行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这份报告的手稿由李文达起草,涂乙之处甚多,其云“刘主任并呈徐副部长”,而其后蜡版刻印的正式报告上则录刘复之同年5月23日批复:“拟同意,请徐部长指示。”正式报告的右侧则存徐子荣5月24日的批示:“请谢部长、党组同志阅批,拟同意。”谢富治在“谢”字上画了一个圈。可见,徐子荣关心溥仪和《我的前半生》是代表公安部党组的。
末代皇帝的自传究竟应该怎样写,是崭新的课题,以前谁也没做过,只好多方请教。在审阅“另起炉灶”二稿本的过程中,徐子荣出面给郭沫若和老舍写了一封信,信中说,由群众出版社派人前往,“面谈关于这本书的一些问题,请给予指导”。对于这件事情,姚艮和李文达没有向刘复之汇报,直接去找老舍了。老舍后来在一次高级知识分子的聚会中,提及公安部请他帮助修改《我的前半生》。参加这次聚会的季羡林,马上将老舍的话通报给北京市公安局,北京市公安局又马上将这一情况报告给刘复之。刘复之一头雾水,找来姚艮、李文达问询,并批评了两人的疏忽。又如,《我的前半生》即将公开出版时,对书籍的封面上是否印制溥仪亲笔书文的问题,也是徐子荣提出要求,由公安部部长和党组来议定。
徐子荣对《我的前半生》的稿酬分配问题,也有他自己实事求是的态度。当群众出版社提出《我的前半生》的稿酬由溥仪和李文达平分以后,刘复之于1964年2月10日批示:“拟同意,报告徐子荣部长批准。”当天,徐子荣批示:“这种事弄不懂,可同中宣部、统战部谈谈确定。”为群众出版社解决稿酬分配问题提供了路径。
徐子荣,大革命时期入党,战争年代作为“皮旅”的政治委员,与皮定均一起面对国民党军队数倍于我兵力的包围,以极小的代价杀出一条血路,凯旋解放区,史称“皮旅中原突围”。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在公安部工作,“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含冤去世。本文所述,仅仅是徐子荣在公安部工作的一个很小的局部,为认识《我的前半生》的成书过程以及溥仪以外的重要作用力提供了依据。
孟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