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联动重庆,打造五中心一枢纽,加快带动全省融合发展
“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
2016年,民谣歌手赵雷的这首歌红遍了大江南北,随着这首歌一起红遍大江南北的还有玉林路和玉林路所在的城市——成都。
成都,是四川省省会,中国十大古都之一,在2300年的建城史上,城名未改、城址未迁。
《战国策》中,曾这样称赞四川,“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因此,“天府之国”的美称不胫而走,代代相传。但清静未眠认为,说整个四川是“天府之国”的确有点言过其实,因为川西地区是大片的山地,地形崎岖、土地贫瘠,“天府之国”最准确的指代应该是成都平原。
回想本人北漂时,有一次因为公司事宜,要去四川出差一个月,单位同事纷纷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去了那里可不要消磨你的斗志啊!”现在回想起来,同事的话有戏谑的意思,但当地的生活的确很安逸、很巴适。
现如今的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这就要感谢一个人,秦国时的蜀郡太守李冰,在他任内主持修建了一项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汹涌的岷江在成都平原变得温顺起来,至今仍在灌溉着30余县市、近千万亩农田。
2020年,成都全市常住人口2093.8万人,占四川全省的25%,其中城区人口1334万,也正是凭借着超过1000万的城区人口,成都得以跻身于超大城市之列。2020年,成都GDP17716亿元,排在省内第一位,占四川全省的36.5%;若论城市之间的排名,则排在全国第7位。
刚刚,我们已经提到了,在四川省内,成都人口占比25%,是省内排名第二位南充的近四倍;GDP占比36.5%,是省内排在第二位绵阳的近6倍。这也可以看出成都作为省会在省内的地位:独一无二、一家独大、一马当先、一骑绝尘。
就算放在整个西部、乃至是全国,成都都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副省级市、超大城市、国家中心城市。
所以,未来成都如何打造、如何定位,如何在全省与全国发展中承担更多使命,是一个很宏大、也很艰难的命题,万幸的是,这个命题有了很好的答案。
在四川省与成都市省、市两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对成都的城市地位、发展方向进行了明确。
1、省级层面,“一圈一轴、两翼三带”。
在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中,在城镇体系中,成都是唯一的一个一级城市,也就是超大城市。
提到四川的规划,不得不提的就是重庆——这座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与成都同属于国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虽然与四川在行政上有了界线,但交通、产业、商贸、物流上却与四川省内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而在四川省“一圈一轴、两翼三带”的城镇格局中,“一圈”为成都都市圈,以成都为中心,以德阳、眉山、 资阳为支撑,目的是强化成都的带动能力,由单一的城市带动,转化为以成都为核心的都市圈来带动。
目的是强化成都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带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促进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将成都打造成为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一轴”指的是成渝城镇主轴。
成都与重庆作为“双核”,通过各类交通复合走廊,可以很轻易地辐射带动遂宁、资阳、内江、眉山等城市,成渝之间庞大的人流、物流、产业流、信息流,是这几个城市城镇发展和产业集聚必须要抓住的有利因素。
2、市级层面,“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
“一心”,指的是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
“两翼”,指的是主城区和东部区域中心城市。
“一心两翼”很好理解,就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各城市之间,尤其是大城市之间竞争更加激烈,甚至更加白热化。为了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必须要提升城市能级。
成都本次规划可以说是抢先布局,提前谋划,是一手妙棋,也是一步大棋。将原本是东部界线的龙泉山森林公园纳入到“大成都”的范围中,将东部新区、淮阳新城、简阳城区作为东部区域的中心城市来打造。
“三轴”,指的是南北城市中轴,东西城市轴线、龙泉山东侧沱江发展轴。
“三轴”,顾名思义,就是城市内部相互联系的三条轴线,各区域之间通过轴线进行人员、产业、信息联系。
“多中心”,指的是承担“五中心一枢纽”城市功能的各级各类中心。
“五中心”指的是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全国重要的科技中心、全国重要的金融中心、全国重要的文创中心、全国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一枢纽”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五中心一枢纽”看似毫无关联,实则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经济体量上去了,自然就会有金融活动;本身就是十大古都,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发展文创自然得天独厚;高校、科研院所、名牌企业众多,自然科技创新能力就强;作为西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在国内国外的交往就有优势条件。
成都平原上的新天府,新时代的新成都,值得期待。
才疏学浅,敬请指正。
我是“清静未眠”,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