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非凡的赣江大桥
站在江西省第一座跨越赣江的八一大桥上向下游远眺,能看到远处江面上有一座钢铁大桥—赣江大桥。在现代桥梁中,它并不很入眼,尤其是在南昌大桥、洪都大桥、生米大桥、朝阳大桥以及在建的九龙湖大桥相继竣工后,它已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记忆。然而,这座钢铁巨桥其实很不一般,它印刻着一个时代的特征,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段历史,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这座大桥跨越赣江,过境南昌最后一块城市储备用地扬子洲,是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也是连接江西较早的铁路南浔线和浙赣线的一座桥梁,并连接着京九大动脉。现在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功能所限,在公路交通方面,它并不属于主干桥,倒是它的铁路桥功能凸显,承载着京九大动脉的大量货运和客运流量。
赣江大桥雄姿
赣江大桥分为南、北两桥,过境赣江之中的江心岛扬子洲。扬子洲镇是目前南昌市主要蔬菜基地之一。其位于东湖区西北部,面积19.4平方公里,有京九铁路、中心公路穿境,西接320国道,全镇人口3万余人。1924年7月,江西省第一个农民协会在扬子洲成立,这里还是宋代抗金名将岳飞后裔聚居地,存有世系谱表等珍贵文物,据说陶渊明后裔也聚居于此。查阅规划获知,自2009年南昌市将扬子洲地区列入城市发展控制储备用地后,10年内严格控制开发建设。2020年扬子洲区域十年控储已经逾期,按早前规划这片江心洲将被打造成为一座国际领先的低碳生态之岛。
有网友认为,作为京九铁路大动脉的赣江大桥跨越扬子洲,本身就说明了扬子洲地块并非偏居一隅,相反,扬子洲的地利优势十分显著。只是现在的扬子洲实际仍定位在南昌市的主要蔬菜种植基地,并未整体实施开发,农村的气息仍然浓厚。但如果南昌市真正开始打造并结合扬子洲地域文化以及赣江大桥的钢铁桥梁发展史去讲好故事,那么,扬子洲作为南昌市唯一的岛屿建设品牌,经过努力经营,是完全有可能将它包装成类似于厦门鼓浪屿般的游览胜地的。
赣江江心岛—扬子洲
除了赣江大桥跨境南昌市最后一块储备用地之外,它的不一般处体现在其建桥历史中载入中国建桥史册的事例不少,让人影响深刻。
这座赣江大桥,是南昌唯一的铁路、公路双用桥。 继南昌八一大桥之后,南昌兴建的第二座跨江大桥赣江大桥将铁路、公路运输功能集于一桥,在当年交通并不发达的年代,其发挥的功能与作用十分巨大,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与公路双用功效等同。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完全由中国人设计、制造,而南昌赣江大桥则由苏联人设计,中国人制造;南京长江大桥铁路、公路按照双层设计,南昌赣江大桥则釆用的是铁路、公路平行设计,并且铁路居中,公路分列铁道两侧。另在制造过程中,毛主席亲临南京长江大桥建设现场,而周总理则亲临了赣江大桥建设现场。我国国家领导人当年都对重要大桥建设进行了现场考察、指导和帮助。赣江大桥建成后,由于偏居一隅,让大多数南昌人觉得交通不便,且与火车相伴,声音嘈杂,过桥后并非进入城镇要塞,因此铁道两侧的单行公路行人和车辆稀少,人们并不十分垂青它,其公路效用的发挥显然不如位置正对南昌城中心区域的八一大桥。
公路、铁路平行的赣江大桥一侧
赣江大桥通车后的另一巨大成就是打通了铁路“盲肠”,连接了京九铁路。当年连接的是南浔线,但正是有了这座大桥,才使得这一段铁路‘盲肠’得以进入南昌市区,并与日后的京九铁路贯通并进而联通全国铁路,这条铁路主干线的打通,极大地助推了南昌市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据查阅资料,江西境内的南浔铁路线始建于1907年1月,是江西省的第二条铁路线,第一条为1899年修建的株萍铁路。根据最初南浔铁路的规划,分为一干三支,一干为九江至南昌、吉安、赣州与广东省铁路相连;三支即南昌至上饶与浙江相接,南昌经抚州与福建相连,南昌至萍乡与湖南株洲相接。然而由于当时国力限制,并受战争的影响,南浔铁路修修停停,始终未能彻底贯通。直到1916年6月,南浔铁路从九江至昌北牛行车站才正式通车。由于当时位于昌北牛行的南昌站与南昌城区之间隔着赣江,进出南昌的旅客都必须通过摆渡过江,下火车后极为不便。一水之隔,令南浔线和浙赣线只能隔江相望,却不能联通。特别是南浔线北有长江拦断,南有赣江阻隔,建成以来一直就是单独一线,不能与全国铁路联网,成为一段铁路“盲肠”,在此境况之下,1956年5月,铁道部决定兴建南昌赣江大桥,打通这段梗阻。
在赣江大桥的施工过程中,据说当年运用了建桥最先进技术即采用直径5.8米管柱,为当时国内之最。 江西省早在1958年就制定了铁路网建设工作十年规划,拟增加铁路新线1722公里,其中即包括了赣江大桥建设项目。按照当初设计,南昌赣江大桥分为南北两桥,总长1226.18米。其中南桥为11孔、长661.12米;北桥有14孔、长565.06米。南北两桥间位于扬子洲上的联络线长约1.6公里。赣江大桥建设于1958年9月30日正式开工,负责大桥建设的施工单位是当年在全国赫赫有名的武汉大桥局三处。在赣江大桥桥墩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大管柱结构技术,在大桥下部大跨及不等跨部位,各墩都使用直径5.8米的钢筋混凝土管柱作基础,这在当时国内是最大的管柱,比原来计划的1.55米管柱基础方案节约投资约290万元,这项技术是我国继武汉长江大桥、漳河桥及郑州黄河大桥后建桥技术的更进一步革新。
在赣江大桥建设过程中,不得不提及发生在中国建桥史上最惨痛的一次事故,也付出了极惨痛的代价。据记载,1959年3月6日,100多名大桥建设者搭载拖轮去江面中心施工时,江面上突然刮起了五六级大风,因为拖轮违章超载,造成严重侧翻事故,船上人员全部落水。虽经奋力抢救,但由于风大浪急,除部分人员脱险外,共有89人不幸罹难,遇难的职工一半以上是熟练的技术人员,这给工程的正常施工带来巨大影响。
这事的发生,不禁令人联想到八年后的1967年8月19日,同在这段赣江江面上,也就是赣江大桥往下游三公里左右,支左爱民模范李文忠与四排战士不顾一切地冲过激流,奋力抢救摆渡赣江时船翻落水群众和学生(红卫兵),不辛牺牲的英雄壮举。尽管这事与赣江大桥并不关联,但事件皆因为这一水域水急风大。事件发生地的赣江之畔,前几年仍留存有李文忠纪念馆,该馆位于赣江边原叶楼渡口处,以纪念为抢救群众(红卫兵)而光荣献身的6011部队某部四排排长李文忠和他的两位战友李丛全、陈细奎烈士。但纪念馆自文革后一直长期锁闭,里面堆放着杂物,并不对外开放。近年,随着富大有路快速路的修建和保利东湾住它区的建设,李文忠烈士纪念馆已经荡然无存。
正当赣江大桥整个建设工程节节推进的时候,大桥所用的钢梁供应不上,造成施工进度被迫中断。1960年的6月的一天,周恩来总理来到了赣江大桥建设现场,视察他一直关心的赣江大桥建设。其实,早在南昌八一大桥通车时,周恩来总理就指示过还要在八一大桥的下游再建一座赣江大桥,铁道部要把赣江大桥建成中间通火车,两侧是人行、车行道的大桥,把城市的交通大动脉联通起来。赣江大桥原计划在1960年建成,但此时周总理眼中的大桥还只有桥墩。他在问询工作人员停工原因后表示:钢材的问题我回去解决,但我下次来南昌时,一定要坐火车过桥。在总理的亲自协调安排后,大桥急需的钢梁由山海关桥梁厂制造并陆续运抵工地,保证了大桥进度的推进。
1961年12月,赣江大桥架梁、铺轨完毕,并与南段引线接轨,开始通行工程列车。1962年4月1日,赣江大桥全部建成,开办临时货运。1962年5月由南昌铁路局和武汉大桥工程局会同初验。1963年1月与江西省人民政府等有关单位会同正式验交,大桥于1963年1月10日正式运营。经过五年多的努力,赣江大桥终于在滔滔赣江上架起了钢铁大动脉。
赣江大桥修通的巨大意义,是结束了近半个世纪南浔铁路线由南昌铁路局独立运营的尴尬局面,一桥飞架后,串联起了南浔线与浙赣线,将屈居于国内铁道大循环边缘的南昌拉入了全国重要铁路网轨,而且也为九十年代京九铁路建设提前三年贯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南昌赣江大桥,看似平凡寻常,实则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