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有击败司马懿的机会吗(司马懿夺权曹爽有兵不反抗)
你能指望“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结束八王之乱吗?
曹爽就这么个货色。“肉食者鄙,焉能谋”,但肉食者未必鄙。只有肉食者堕落了,才会鄙。而曹爽恰是这样的肉食者。
如果曹爽死不投降,他能力挽狂澜、剿灭司马懿吗?
可以说,在政变的关节点上,天时、地利、人和,曹爽全占了。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是天时
司马懿的确发动政变了。但问题是司马懿为什么不在抵抗蜀汉的关中发动政变,也不在剿灭公孙渊的辽东发动政变?抵御蜀汉、征伐辽东,司马懿可是手握重兵啊。
因为辽东和关中都不是首都。要发动政变,一定要选在首都;在关中和辽东发动“政变”,那是割据造反。司马懿割据造反,曹魏朝廷一巴掌就能他呼死。
那在首都有什么区别吗?因为首都是政治中心。只要成功,司马懿便能接管曹魏的整个权力系统和道义合法性。但这一切的关键点是曹魏皇帝曹芳。然并卵,曹芳恰恰不在首都洛阳,而是捏在曹爽手里。
春,正月,甲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散骑常侍彦皆从。
别说皇帝曹芳不在首都洛阳,就是曹氏宗族的主要掌权派,也没在首都洛阳。政变,第一是摧毁旧的权力系统,第二是建立新的权力系统。因为在首都,这一切都好办。同时,还因为在首都,所以顺手也把道义的合法性薅住了。
但是,只要皇帝不在,那一切都免谈。首先是旧的权力系统没法摧毁,曹爽活得好好的,而且曹爽的骨干人马也活蹦乱跳。其次是这个道义的合法性,首都之所以是政治中心,是因为皇帝这个国家领袖和朝堂这个中央政府都在首都。但皇帝不在,你这个政治中心就要打折50%。
就天时这个因素来说,谁更有分量?肯定是曹爽,只要捏住了皇帝,曹爽便可以挟天子以令不臣。曹芳一到诏书,司马懿就是乱臣贼子。
其次是地利与人和
这两个就没必要拆着说了。因为一个人、一件事就把这两个因素全给带出来了。这个人是桓范,这件事是桓范出逃。
及宣王起兵,闭城门,以范为晓事,乃指召之,欲使领中领军。
司马懿的政变操作,要多粗糙有多粗糙。因为他把同盟找错了。政变突起,立即抢权,重点是抢禁军军权。曹魏禁军分掌在中领军、中护军、中都护等几个高级将军手中。一般以中领军最重。司马懿抢权成功之后,就要把权力放在自己人手里。但他把人找错了。中领军这么重要的位置,竟给了大司农桓范。这个操作也没谁了。
司马懿凭啥政变?什么阴养死士、什么装病装死,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的手中,也捏着一支禁军。
曹爽是不是脑子有病?竟让司马懿掌握了一支禁军。他就是脑子有病,正常人都不会这么操作。曹爽当了老大之后,立即死命欺负司马懿。其中一个手段就是向司马懿的关中军团掺沙子。但掺起来费劲。
于是,司马懿跟曹爽说:你也别费劲了,我直接把关中军团给你得了。我老了、也不想斗了,但我儿子还年轻啊,总得培养一下吧。于是,作为政治交换,司马懿的长子司马师就被任命为中护军、掌了一支禁军。这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最硬底牌。
曹爽之弟曹羲任职中领军,但没啥用,因为他跟着曹爽一起出城扫墓了。然后,司马懿竟要把中领军这么重要的位置交给桓范。而桓范呢?桓范的操作也是神奇,直接抛出洛阳,向曹爽投降了。
范至,劝爽兄弟以天子诣许昌,发四方兵以自辅。爽疑未决,范谓羲曰:“此事昭然,卿用读书何为邪!于今日卿等门户,求贫贱复可得乎!且匹夫质一人,尚欲望活;卿与天子相随,令于天下,谁敢不应也!”
桓范一跑,司马懿就傻眼了。史载:宣王谓蒋济曰﹕“智囊往矣!”这是啥意思?之所以冒险发动政变,主要是因为曹爽是个二百五。但桓范不是啊,桓范不仅不是傻子,而且还是智囊,也是官场老油条。但这个智囊却跑到曹爽一边了。
桓范这个老江湖,当即就指出了司马懿的本性:这家伙要么不干、要干就往死里干,曹爽你们不会有退路。同时,他还指出了司马懿政变的致命要害,那就没控制住皇帝。所以,桓范直接建议曹爽跟司马懿死磕,而且咱们有皇帝,完全能磕得过。
这就是人和了。
桓范出逃,说明司马懿并没有百分之百地控制曹魏朝堂。而桓范完全可以辅助曹爽平定政变、夺回权力。然并卵,曹爽是个草包。一众曹氏权贵也“俱不言”,没主意了、不说话了,关键是怂了。政变这种大阵仗,以前就没见过。
但是,不要紧。桓范继续鼓动,一定要凭自己三寸不烂之舌,给这群废物讲清形势。
范又谓羲曰:“卿别营近在阙南,洛阳典农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诣许昌,不过中宿,许昌别库,足相被假;所忧当在谷食,而大司农印章在我身。”
你曹羲是中领军啊,中领军的别营在城南、洛阳典农的屯田部队在城外,咱们有军队。而许昌也没多远,那里是武器库啊,咱么有武器。关键是我桓范逃跑的时候,也没落下大司农的印章,皇帝曹芳发诏、大司农出令,咱们还有粮食。
城南别营、洛阳典农、许昌武库,以及天下粮草,这可以算地利了。或者说,这也是要害关键点上的硬实力天时。
最后,什么天时地利人和也抵不过主公的“英明”
形势分析完了,你再看司马懿拿啥跟曹爽斗?
皇帝在曹爽手里,司马懿手中只有一个郭太后。但皇帝他妈也不如皇帝好使啊。司马懿手中捏着朝堂,但捏着硬权力的曹氏骨干可全在曹爽这边儿。关键是朝堂出了叛徒,九卿之一的大司农桓范都跑了,还有多少人想跑?只不过司马懿把城门封了,他们跑不出去。
但是,曹爽草包,整个权力中枢的曹氏宗族集体草包。
你这就没法玩了。任凭桓范把吐沫星子都吐干了,老曹家哥几个死活不说话。关于利弊分析,曹爽犹豫了一整夜,最后的拍板竟是我投降。
羲兄弟默然不从,自甲夜至五鼓,爽乃投刀于地曰:“我亦不失作富家翁!”。
这时候,桓范哭死的心都有了。自己本想改换门庭,然后富贵逼人,结果却改投了一群猪。而自己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司马懿这种狠人,绝不会给曹爽东山再起的机会,肯定是往死里整,而桓范自己也会跟着陪葬。
范哭曰:“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何图今日坐汝等族灭也!”
最后,就如桓范所料,司马懿没有放过曹爽这伙人,也没有放过他,统统灭族。那么,曹爽为什么就那么蠢?他看不出形势吗?
看不出,死活也看不出。而且,曹爽的蠢,司马懿一伙人心知肚明。但史书记载出了分歧。
晋书记载:
大司农桓范出赴爽,蒋济言于帝曰:“智囊往矣。”帝曰:“爽与范内疏而智不及,驽马恋栈,必不能用也。”
跟司马懿一起发动政变的蒋济立即就慌了:智囊跑了,这可怎么办?司马懿则不急不慢:驽马恋栈豆,曹爽这个蠢货一定不会用桓范这个智囊。
而《资治通鉴》的记载却完全调了个个儿:
懿谓蒋济曰:“智囊往矣!”济曰:“范则智矣;然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
司马懿慌了,反倒是蒋济说出了“驽马恋栈豆”。
那我们该信谁?
最好信《资治通鉴》。一个原因是司马光离晋朝更远,他没必要拍司马懿的马屁,所以更公正。另一个原因是司马光选择史料的原则是用早不用晚,应该是选了比《晋书》和《三国志》更早的史料记载。那时候,司马家还没成帝王家,所以更客观。
但,无论史料是怎么记载的,能够得出两个确定的结论:
一是高平陵之变不是司马懿和司马家的单独操作,而是整个曹魏朝堂的集体造反。
政治大形势上看,是豪族集团向宗室集团的挑战;权力微操作上看,曹爽这家伙不仅智商跌破下线,而且人设引发公愤。
桓范跟曹爽是同乡,所以才被尊为九卿之一的大司农。“以范乡里老宿,於九卿中特敬之,然不甚亲也”。但是,同乡关系只能保证桓范不被曹爽欺负。整个曹魏朝堂,全被曹爽欺负了一遍。但是,这家伙却谁也没整死,欺负你就够了,但不会欺负死你。这就拉仇恨了。所以,造曹爽的反,不是司马懿个人意志,而是大臣们要造辅政大臣的反。像蒋济这种四朝老臣都参与进来了,你就说曹爽的人设有多差吧。
二是司马懿这伙人之所以敢冒险政变,就是因为知道曹爽这家伙宗室要多蠢有多蠢。
常听的一句话:不是非要当官儿,而是不想让笨蛋管着自己。下面是一众豪族精英,上面是一群宗室蠢猪。就是这么个局面,豪族大臣肯定咽不下这口气。而曹爽这个笨蛋,还没事找事的各种欺负人。
如果上面是个李林甫呢?想造反也不敢造反,智商不如人家,也就不造反了。但,这伙大臣心知肚明:宗室就是一群猪,于是有恃无恐了:还打不过一群猪吗?还有司马懿这个大统领带头儿,那就更不用担心了。司马懿占了洛阳之后,朝堂立即就能派出人去忽悠曹爽。甚至,说客们指着洛水发誓:只因兵权之事,别无他意。
所以,曹爽当时不是交不交兵权的问题,而是只要狠一点儿,那司马懿完全没有胜出的机会。但是,司马懿一伙人都是权场老油条,而曹爽一伙人则是真正的“肉食者鄙焉能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