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全国最小大学生,10岁进入大学,现在怎么样了
文/文墨
从古至今,在我们认识的世界里,就不曾缺少过对“神童”的质疑。大家认为“神童”尽管自带天赋,但更多源于家长对孩子早期智力的开发,同时,后天培养也是成就“神童”的重要因素。
大家并不提倡对孩子拔苗助长,而是遵从孩子自然成长规律,也就是什么年龄干什么事。孩子的成长应该是有秩序的,不能刻意人为地把孩子往神童方向培养。
哈佛大学有一名心理学荣誉教授,他认为人脑和肌肉一样,是可培养和训练的,所以他在儿子赛达斯出生之前,就准备在儿子身上进行一系列“试验”计划。赛达斯出生后,他就在儿子小床周围挂满了英文字母,并不断在儿子身边发出字母声音,之后他又用多类教科书代替了儿童玩具,赛达斯从小就被几何、地理和多门外语所包围。
本文来自头条号作者:教育畅谈
赛达斯在父亲的培养下,2岁就能看懂中学课本,4岁发表了4篇文章,6岁完成了解剖学论文,12岁时就被哈佛大学录取,赛达斯在大家眼中就是“神童”。就在大家对这位心理学教授拥有这样的儿子表示羡慕时,赛达斯的行为却出现异常,不该笑时傻笑,原来“早教”导致赛达斯神经系统失常,14岁便住进了精神病院。
通过这个“神童”的培养案例,我们看到违背孩子自然成长规律,有时会给孩子带来不可挽回的伤害,所以家长培养“神童”时,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英国莱德尔斯大学曾在36年间持续跟踪调查了210名“神童”,结果最终功成名就的却仅占了3%,这个结果让人大失所望。
如果提到我国的“神童”,就不得不说一下10岁便考上大学的张炘炀,他是近几十年来全国最小大学生,最小硕士研究生,也是最小博士生。
1995年7月,张炘炀在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出生了。母亲是一所学校的老师,父亲是一位街道干部,家庭虽然很普通,但他的父母却是喜欢看书学习的人,这样的家庭氛围对于张炘炀成为“神童”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教张炘炀学英语时,他的父亲找1000 个词汇让他每天记一些,甚至孩子玩的时候,他都会念给孩子听。
父母的早期引导和教育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张炘炀确实天资聪颖。他两岁半时,仅用了三个月就认识了一千多个汉字,6岁时进入小学一年级学习,一个月后转入二年级,在二年级读了一个月就升入三年级,在三年级学了四个月,直接跳过四年级,到五年级又只读了两个月。小学阶段的学习他只用了两年,然后就升入了初中。
进入初中后的张炘炀,初一、初二时学习还比较认真,到初三时,因为很多知识都会了,加上年龄小,学习就不用心,老师把他的情况反馈到家长那里,家长干脆把孩子领回来进行自学。自学半年后直接跳级到盘山县高中三年级学习。要说小学跳级还不足为奇,高中跳级就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了,因为高中的知识,无论是从深度,还是从广度,小学和初中都是无法与之相比的,然而张炘炀就是这样的任性,直接进入了高三。
他经过在高三年级的学习,2005年,年仅10岁便参加高考,并以510分的成绩考上了天津师范学院。对于只有10岁的孩子来说,510分的高考成绩已经十分了不起了,如果他正常发展,再延后几年参加高考,也许会考出一个更好的成绩,他的人生轨迹也会有所不同。但人生没有如果,张炘炀就以这样的成绩上了大学,而且成为了全国最小的大学生。
10 岁的张炘炀稚气未脱,还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照顾。他考上大学后,母亲把工作调到河北廊坊,父亲也到天津进行全程陪同,张炘炀的大学生活就此开始。
张炘炀在父母的陪同下,本科学习非常顺利,13岁时就考上了北京工业大学生研究生,进而他又成为了近几十年来全国最小的研究生。张炘炀读研究生期间,遇到了麻烦,迷恋上了网络游戏,一度影响到了他的学习成绩。为此,他的父母没少操心,对他也进行了极力挽救,幸好他能迷途知返,及时回到学习轨道上来,他的学业才得以继续。
可是就在他进行硕士论文答辩时,倔强的他逼着父母在北京买房,如果不买就不参加答辩,也不去攻读博士。作为父母实在拗不过他,就租房哄骗他完成了论文答辩。后来他于16岁时成为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是全国最小的博士生。他的导师周梦说:“三个学生报考我的博士生,他的成绩是最好的,我感觉他基础不错。”
但周梦也表示,他在深入研究某一方面问题上还需要下功夫,文章也应该读得细致些,只有踏实学习才能出成绩,由此来看,张炘炀的虽然考上了博士,但他还只是16岁的孩子,与正常年龄的博士生尚且存在差异,年龄特点很难因学识而发生改变。
张炘炀读博以后,他和家人开始保持低调,不再接受媒体采访,从此张炘炀就淡出了大家的视野,读博后就再也没有了下文。
张炘炀虽然读到了博士,但一路走来,他的年龄一直是发展的障碍。他的知识积累固然超越了同龄人,心智却还不够成熟。“神童”的培养和成长暴露出的问题,我们要进行深刻反思,不能因刻意去培养神童,而扼杀了那些天资聪颖的孩子们更加美好的未来。神童无非虚名而已,远不如踏踏实实一步一步铸就的精彩人生。
家长要正确看待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和超常教育,不能让神童情结左右了自己的判断,因为教育好一个孩子应该是让他们一生充满情趣和快乐,孩子是不是“神童”并没有那么重要,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才是我们最终目的。抛开神童情结,让孩子拥有一个缤纷绚烂的童年,并在这份绚烂之中走向光明的未来。
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