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才是人生底色(看清人性的底色)
在爱的历史上,人类已经走过了几千年,关于“爱”的定义,简单又繁复,它包括情感,也代表行动。
可说到底,爱是一种关系,是以人性为底色的。
鉴于爱的复杂性,我们恐怕无法三言两语就把爱是什么说清。但在《81种爱的写法》里,张天翼以著名历史人物与爱人之间的通信为源头,为我们总结归纳了六种爱的关系。
通过对这些关系的梳理与犀利点评,我们发现,哦,原来存在于我们世界里的爱,不全是爱惜与呵护,也可能由爱生恨,更可能彼此伤害。
读了这本书,我们大体可以了解爱,理解爱,窥看爱的真面目。
从而,勇敢而坚定地面对爱。
爱情里倘若没有情书,那是万万不行的
在直奔主题之前,我们得聊聊“书信”这种传达信息与心情的载体。在现代社会,快捷的通讯手段使人越来越焦躁。
书信的古老与慢,变得愈发令人怀念。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在《从前慢》里的诗句,足以说明真正的“爱”是一种消耗彼此心性的漫长等待,而那些来得快也去得快的情感,表达的只不过是一个荷尔蒙燃烧的过程。
因此,书信的“慢”,仿佛成了爱人之间的情感考验。信件的真实存在,也足以成为人们彼此相爱过的证明。
我们常说,好的爱情令人身心愉悦,事业有成。相反,坏的爱情也许就使人萎靡不振,一事无成。可无论爱情好坏,身处爱情之中,人们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状态。
在《81种爱的写法》中,将这些情感状态分为:“热恋如火”“悲剧与怨偶”“伉俪情深”“在悖德的阴影下”“纸上知音”与“与子偕老”。
如果一个人的爱情,能从青春岁月的热恋如火,走到人至暮年的与子偕老,那么,他这一生的情感之旅,不管过程有多坎坷,也堪称完美了。
书中收录的第一封信是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写给妻子阿黛尔的。
该信写于1820年,那时的雨果是情窦初开的18岁帅小伙。书信的内容无须多说,以浪漫主义文豪的笔力,整封信大段地采用了第三人称叙述,仿佛阿黛尔不是那个与他私定终身的都市女孩,而是天边的女神。
虽然,这段恋情遭到了雨果母亲的反对,可惜老太太两年后就去世了。雨果如愿以偿地抱得美人归,可在之后的婚姻生活中,爱情如愿了吗?
在他们用了10年的时间生了五个孩子之后,阿黛尔移情别恋,雨果也喜欢上了温柔美貌的女演员。两个成年人在婚姻中将爱情经营得无路可走,这样的事情,局外人倒是无法说三道四。
但有意思的是,从相爱开始,26岁的女演员每天给30岁的雨果写信,50多年从未间断,共计写了2万多封,如今有18000封保存在法国国家图书馆里。
回看雨果的一生,几乎没有逃出过情书的“统治”,是甜蜜还是负累,谁知道呢?
有了雨果的亲身实践,我们后辈或许可以毫不负责任地说:书信可以没有爱情,但爱情里倘若没有情书,那是万万不行的。
可也不是每个人都有像维克多·雨果一样的“人生智慧”,与阿黛尔好聚好散,两人还有能力去寻找各种爱情。
在“悲剧与怨偶”中,首选的就是墨西哥女画家弗里达与丈夫迭戈之间的数封通信。
这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典型,互相吸引,又相互背叛。
虽然,他们在情书中写道:只有一座山才懂得另一座山。可不会有人代替弗里达去承受迭戈带给她的伤害,不论是精神的,还是肉体的。
幸亏弗里达还有画笔,还有可以让女性挽回尊严的独立能力,普通女性恐怕只能选择默默承受。
再看拿破仑因为约瑟芬一直没有生育继承人而提出离婚,想到那个青年将军波拿巴在信中写来的“谢谢你没忘记我”的句子,真是又可悲又可笑。
所以啊,有些情话,只是说给书信听的。
有多少种人性,就能写出多少种爱情
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里,我们可能不止要面对一次爱情,这一次是幸运的,也许下一次未必仍被幸运女神眷顾。玛丽·居里与皮埃尔·居里,是一对非常令人喜爱的科学家夫妻。
皮埃尔在写给玛丽的信中说,她的聪明与智慧是在他之上的,是做科学研究的难得人才。不得不说,这种对女性头脑的尊重,在那个时代的男性科学家中纯属凤毛麟角。
正是因为皮埃尔的呵护,玛丽才能在科学研究中充满斗志。
皮埃尔去世后,居里夫人晚年与丈夫生前的学生保罗·朗之万有了一段情感纠葛。
彼时,朗之万尚未离婚,又不慎将居里夫人写给他的情书流落到妻子手中。这些情书被报纸公开,居里夫人陷入了人生最黑暗的时刻。
这段情感,能不能归属到“在悖德的阴影下”的情感呢?
爱因斯坦说得好:如果他们相爱,谁也管不着。
爱因斯坦当然是为了支持与安慰居里夫人才这么说。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抛甩悖德恶名之时,对真实情况全然不知的我们,还是得三思而后行。
我们必须承认,爱与道德的关系是复杂的。
世界上首枚情人节邮票
世界上到底有没有好爱情?当然有。
像温斯顿·丘吉尔与克莱门di娜·丘吉尔,詹姆斯·乔伊斯与诺拉,斯托夫人与丈夫卡尔文,都是“与子偕老”的榜样。如果说他们在经营婚姻与爱中有某种秘诀,那就是他们经年累月地秉承“责任与尊重”。宽容与忍耐,恐怕是运用到婚姻中最有价值的人性美德了。
其实,爱的写法岂止81种。有多少种人性,就能写出多少种爱情。
人性,才是爱的底色。
几本小书,读懂爱与人性
《爱欲之死》
[德] 韩炳哲 著
当代数字媒体技术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和情感模式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人们对于爱欲(Eros)的理解和渴望,不再像古希腊时代那么简单明了。
在日渐自恋和同质化的人群里,人们寻求爱欲,却备受孤独,且丧失了精神上的想象力和创造性。韩炳哲分析并揭示了这一困境的根源和实质,呼吁人们勇于否定自我,肯定他者,重建想象力,重塑爱欲。
《单身社会》
[以] 伊利亚金·奇斯列夫 著
在今天的许多国家,单身人士是增长很快的群体。尽管社会在急剧地发生变化,始终保持单身,仍是很多人难以坦然接受的事。
本书研究了现代人单身现象的多个方面,分析接受甚至享受单身的案例。力图为单身人士指明一条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的道路,并展示了每个人如何从接受单身生活中受益(已婚人士同样适用)。
《道德动物》
[美] 罗伯特·赖特 著
为什么许多文化背景下的女人在两性关系中都更保守?我们是基因的牵线木偶吗?孕育更多的子女会让我们更深爱自己的配偶吗?
这本进化心理学经典之作,以达尔文个人的人生经历为案例,探讨爱情、亲情、友情、道德感、负罪感、利他心、同情心、仇外心理、手足之争等等现象背后的进化逻辑。
《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
[美] 海伦·费舍尔 著
全书一句话总结:和错误的人结婚,是我们要用一生偿还的昂贵错误。每对爱侣都希望白头到老,但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对夫妻劳燕分飞,开始时的浓情蜜意,为什么会变成相忘于江湖?
一本两性情感与婚姻的经典之作,是美国生物人类学家海伦·费舍尔博士,剖析了人类情爱行为的进化,两性关系中几乎你能想到的所有话题都在这本书里。
《为爱成婚》
[美] 斯di芬妮·孔茨 著
什么是婚姻?它跟爱情是什么关系?它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历史学家斯di芬妮·孔茨把我们带上了一段婚姻探索之旅。从古巴比伦的婚姻密谋,到维多利亚时代情侣们的性苦闷,再到当前关于同居、离婚、同性婚姻的争论,用真实、丰富的婚姻故事,粉碎了诸多关于婚姻生活的神话。
了解了婚姻与爱情,才能更好地投入这段关系。
《亲密关系管理》
陈历杰 著
很多人都以为,只要有爱,就能一直幸福下去。可是,相爱容易相处难。为什么好不容易遇到了爱的人,而却以分手收场?
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多数亲密关系问题,与爱本身无关,而跟懂不懂得管理亲密关系有关。爱是纯粹的,相处却是关系,一个在亲密关系中拥有管理智慧的人,会向内管理好自己,向外管理好关系。
不管我们是单身、恋爱中或已婚,管理亲密关系都是必须具备的一项爱的能力。
《好好恋爱》
[英] 安德鲁·G.马歇尔 著
剖析脱单不顺利的3大的原因,各个击破:
社会大环境层面,潜在选项变多了,干扰项也变多了;内心层面,原生家庭、心理准备、感情创伤等,都导致消极看待面对爱情;外在能力层面,对约会的片面认知、缺乏高质量的社交圈子、对婚姻的恐惧等,阻碍我们建立稳定的亲密关系。
书中带我们面对隐秘的心灵创伤,唤醒爱的智慧与能力,留住值得爱的人,谈一场双向奔赴的恋爱!
《婚姻的考验》
[英] 安德鲁·G.马歇尔 著
拥有30余年执业经验的婚恋治疗师马歇尔认为,婚姻出轨后一切并非无法挽回。平复情绪,走出责备、失望、痛恨的循环,与伴侣开诚布公地谈论实际问题,探索继续下去的可能,才有可能看到人生更多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