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乐园》-站在上帝与撒旦之间的弥尔顿
《失乐园》是 17 世纪英国诗人约翰·弥尔顿的一首长诗。
弥尔顿不仅是一位政论家和民主斗士,也是一位清教徒文学的代表。他一生都在为清教徒革命,即资产阶级民主运动,奔走、呐喊和奋斗。
他的代表作《失乐园》同《荷马史诗》《神曲》并称为“西方三大诗歌”,是弥尔顿在《失乐园》中采用宗教讽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这部史诗的基本思想就是宣传清教徒革命思想。《失乐园》与清教徒文学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探讨。
英国清教徒、清教徒运动和清教徒文学
要理解《失乐园》的思想性质,需要先了解英国清教徒文学。 17 世纪英国文学,以体现清教徒思想的作品最为出色。
清教徒文学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在宗教的外衣下进行的,斗争主要是在保王的国教与革命的清教之间展开的。
英国在上一世纪的宗教改革是由国王自上而下推行的,很不彻底。 17 世纪新兴资产阶级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中天主教的影响,因而有清教徒之称。
清教徒反对国教铺张豪华的宗教仪式和贵族奢侈淫靡的生活方式,敌视戏剧娱乐活动,提倡勤俭节约,以利于资本积累。清教徒的思想可以说代表了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的人生观,反映了那一时代的精神。
当时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憎恨清教徒。
随后的索亚特王朝的统治者们,更是加大了迫害清教徒。
到了 40 年代,资产阶级终于在清教旗帜下,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他们以《圣经》作为斗争的思想武器,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清教徒文学,其代表人是约翰·弥尔顿和约翰·班扬。
弥尔顿在清教徒革命思想及创作
弥尔顿出生于一个清教徒家庭,自幼深受宗教传统的影响。
1639 年,弥尔顿回国参加反国王和反国教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1649 年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新政府的秘书,撰写文章,捍卫共和国,参加宗教和政治论战,公开表达他的清教徒革命思想,主张取消国教中的主教制度,并在政治上抨击王党。
1660 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了,王朝复辟。革命者遭受复辟王朝的疯狂镇压,弥尔顿也未能幸免。
这时的弥尔顿,双目失明,体弱多变,政治失望。然而他仍然用笔继续斗争,完成了三部杰作,这就是《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失乐园》中的清教徒革命思想
《失乐园》的故事取自于《创世纪》和《启示录》。诗人采用古典史诗从故事中心开始的倒叙手法,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撒旦反叛上帝,被逐出天堂打入地狱;另一条是亚当和夏王违反禁令,被逐出乐园。
弥尔顿通过史诗中的人物形象,表达了他本人的清教徒革命思想。
弥尔顿的清教徒革命思想主要体现在撒旦形象的塑造上。
在《失乐园》中,弥尔顿一反传统,塑造了一个英雄品质和魔鬼品质,兼而有之的叛逆者形象撒旦。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后,弥尔顿只能借助文学写作言其心志。
在撒旦形象塑造方面,弥尔顿投入了太多自己的所思所想,他正是通过自己所创造的撒旦精神,对命运作了决绝的抗争。
在作者笔下,撒旦形象英俊高大、足智多谋、不畏强权、不甘失败。在撒旦身上,作者倾注了自己的饱满的政治激情和革命思想。
第一步,撒旦及其天使军因反抗上帝而被打入地狱烈火。
撒旦向他的同伙发出号召:
坚定的意志、热切的复仇心、不灭的憎恨
以及永不屈服、永不退让的勇气,
难道还有比这更难战胜的吗?
我这份光荣绝不能被夺走,
不管他是暴怒,还是威力。
经过这一次惨烈的战争,
好容易才使他政权动摇;
若是这时还要卑躬屈膝,
向他乞求爱怜,拜倒在他的权力之下,
那才是真正的卑鄙、可耻,
比这次的沉沦还要卑贱。
撒旦的号召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一个受迫害革命者不屈不挠的豪迈气概。撒旦在地狱里建造了一个万魔宫,另立王国,公然抗衡上帝的天国。
撒旦说:“与其在天堂里做奴隶,倒不如在地狱里称王。”他宁可在地狱里为王,也不愿在天堂称臣。这表现出撒旦对神、对权威、对最高统治者的蔑视与傲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不过诗人也写到,撒旦的堕落是由于野心和骄傲。诗人通过撒旦及其天使军的遭遇,暗示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惨败,也是因道德堕落和骄奢淫逸所致。
弥尔顿在思想上批判撒旦的骄傲和野心,感情上却同情他们的遭遇。
撒旦受上帝的惩罚,很像资产阶级受到封建贵族的压迫。
在地狱场,撒旦完全被描绘成一个受迫害的革命者。
此外,诗人还通过撒旦及其天使军的形象,实际上描绘了当年愤怒的革命战士,“对最高的掌权者,他们发出了怒吼并用手中的枪在他们的盾牌上敲出猛烈的声响,愤愤然向头上的天穹挑战。”
这正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艺术再现。
除了撒旦形象,弥尔顿在《失乐园》里,还塑造了一个专制、独裁、残忍、暴虐的上帝形象。
诗人笔下的上帝实际上是一个残暴的封建统治者和一个心胸狭窄的暴君形象。
上帝形象实际上影射的是当时查理二世对清教徒的残酷镇压。他透露了弥尔顿自身的矛盾。
诗人是一个虔诚的清教徒,又是一个革命者。这要求他站在撒旦一边反对权威,但其虔诚的宗教信仰又要求他尊重上帝,服从权威。
在历史上被称为清教徒革命的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有两个目的:在政治上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在宗教上清除教会的腐败。
这使得弥尔顿的宗教思想和革命思想之间必然产生矛盾。
胡光在《弥尔顿心中的上帝》一文中指出,
“在神学上,上帝是公平的、仁慈的,是他的精神领袖;
但他的革命精神、他对现实生活的观察,
以及他的斗争经历和生活遭遇却使笔下的上帝时而成为一个镇压革命的封建统治者,
时而成为一个狠心、残忍的剥削者,
时而又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
时而又还原为万灵之尊,
反映出他对上帝的矛盾心情:
敬畏、热爱、愤慨、怨恨而又依赖。”
诗人借撒旦形象表达了自己对当时封建统治者查理二世的蔑视和愤慨,和他对革命斗争胜利的坚定信心。
可以说,弥尔顿既是一个上帝的忠实信徒,同时也是一个上帝的叛逆者。
在 17 世纪英国主产及革命的背景下,弥尔顿的革命的清教思想经历和实践,让他由一个清教诗人变成了一个民族革命诗人。因此他的诗作《失乐园》是资产阶级革命精神和清教道德理性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