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关于高三的纪录片,道尽了应试教育的悲哀一面
应试教育究竟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我想很多人的答案是利大于弊,
因为在中国,寒门想出贵子的唯一途径便是高考,
高考是现今相对地较为公平的筛选人才的方式,只要学生足够努力,还是可以依靠高考走出大山,改变曾经的命运的。
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大,每年都有近千万的高考生相竞争,这其中的大部分来自农村、县城,
最近有个叫做“内卷”的流行词,用这个词形容高考再为适合不过了,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必然是残酷的,应试教育对于中国的国情来说暂时是利大于弊的,这也是一个客观事实。
一方面它令贫困地区的学生上学的动力,让出身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家庭有希望,另一方面又使得人口素质进一步提升。
但应试教育的弊端以及背后的残酷性同样不容小觑。
纪录片《高三》便是这样一部记录真实高三的故事,影片上映2005年,实拍地是福建省武平一中,全程真实跟拍,无任何虚假。
影片一开始,是主角王锦春侧对着摄影机谈论应试教育的看法,他不仅是影片中一个高三班级的班主任,更是剧情线的主要人物。
王锦春坦言,这部纪录片在不同的人眼里有不同的看法,搞教育的人会真正明白应试教育的无奈,那些专家、学者大多会对这部纪录片以批判的眼光对待。
而事实也是如此,纵观批评应试教育最起劲的大多是那些公知和专家,这一点和王锦所说极为切合。
《高三》的故事正式开始于林佳燕的画外音,
林佳燕正式步入高三,进入王锦春的班级学习,
这天的天气沉闷无比,就像此刻王锦春的班级氛围一样,
王锦春卖力地在讲台上为学生打气,他活跃的样子和台下闷声闷气的高三学子格格不入,
只有偶尔被班主任王锦春的玩笑话逗笑时,才能体会到他们的生命力。
这是他们步入高三的第一堂课,可能他们还不知道即将面对的是什么,
之后,政治老师、英语老师、都将高考的形势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得他们能为高考做好准备。
另一方面,王锦春在家长会上又给学生的家长们打了一剂强心针,说服家长们要以孩子的未来为大,将繁琐的事情先放一放。
台下的家长们大多皮肤皱黄、头发粗糙,他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村人,生长在这片土地,从未离开过,
他们对于孩子的希冀都藏在一双双浑浊的眼睛里,
之后的镜头对准了一个学生的家长的脸上,
“种田是辛苦的,希望她将来考上好大学,为政府,为人民做好事”
镜头下的这位家长每天六点起来,一直在农田干活,晚上七点回家,只为了13块钱的工钱。
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拉力赛,
每天过着同样的日子,学习、复习,听课、做题,
日复一日,这些孩子们面临着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折磨,
终于,学生张兴旺坚持不下去了,由于数学太差,他感到苦闷异常,
他只好去喝酒买醉,
班主任王锦春找到他,不停地为他打气,告诉他要坚强一些,不要再喝酒买醉,
钟声明和他的好哥们是一对网瘾少年,本来下决心进入高三之后不再去网吧的他们一次又一次逃课上网,
班主任找到他们,苦口婆心地劝说,要求两人做出尽量少去网吧的承诺,
二人点了点头,表示尽量少去网吧,
网瘾少年还好,但早恋现象着实让王锦春头疼不已,
王锦春发现班里的一对情侣整天泡在一块,他深知这些贫困的孩子们根本没有条件谈情说爱,不能将未来的命运赌在爱情上,
无奈之下,王锦春只好拉下脸皮跟二人语重心长地谈论恋爱的利弊,希望二人做出合理的抉择,不要拿命运当儿戏。
张兴旺也是个不安分的学生,临近高考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了,张兴旺感到自己根本没有考上大学的希望,决定离家出走。
王锦春无奈之下,跑到车站,挨着一家一家饭店,希望找到张兴旺还未离开的身影,
一番找寻之下,终于找到张兴旺,又是一番苦口婆心,王锦春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
好在张兴旺心回意转,决定回去参加高考。
高考的日子即将到来,校园里的气氛也渐渐紧张了起来,
王锦春像高三刚开学时那样,激励学生们抛弃一切紧张和不安,全力备战高考。
高考转瞬即逝,学子们无论考得怎样都已经脱离苦海,
而彼时的王锦春又一次站在了讲台上,
原来,下一届的高三已经开学,王锦春要给他们上高三的第一节课,
还是熟悉的台词,还是熟悉的老师。
我想,每个看完《高三》的观众一定会对影片的真实性感到无比震惊,也令无数人回忆起曾经的高三岁月,
应试教育的弊端是什么?
毫无疑问的是,应试教育压榨了学生们的生命力,牢牢地被绑定在高考这个大船上,有的人不想乘船,却又无可奈何,有的人明明不是水手的料,却不得不劈波斩浪,
这样的压力加诸在一个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身上,他的身心会健康地成长吗?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人生中最为躁动的阶段,但应试教育却粗暴地将人的原始躁动打压下来,没有任何可以疏导的出口,一切,都是为了高考。
时代有时代的无奈,
应试教育虽然弊端明显,但对于我国的国情来说,却又是不得不实行的教育理念,
应试教育的悲哀一面我们不会否认,但它的积极一面绝不能被掩埋,
也许将来有一天会有一个更好的教育理念被广泛使用,那个时候,应试教育或许才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