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不教,谁之过?
子不教,谁之过?这是一个无解的命题。我国古代的《三字经》说:“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现在的父母说:子不教,爷爷奶奶过。因为新一代父母把教育自己子女的责任转嫁给了自己的父母。也有的说:子不教,学校过。因为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还有人说:子不教,社会过。因为社会风气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更有人说:子不教,谁都没有过,是孩子自己的过。因为你是你,我是我,自己成长靠自己。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姑且不去明辩和追究谁之过,仅说一说目前社会上普通存在的家庭教育误区。
毋庸置疑,在现代家庭中,无数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了孩子的出人头地,为了孩子的前途命运都在费尽心血不懈奋斗,都在绞尽脑汁顽强拼搏,整天围着孩子团团转,甚至宁可自己少穿件衣服,少吃顿好饭,也要把省吃俭用的积蓄花在子女的教育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快乐幸福地成长。甚至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可是,父母穷其一生、毕其全力,把孩子培养成才者却寥寥无几!多数父母不愿意也不会反思自己的家教方法方式是否得当,只是一味地呵护溺爱,殊不知正是由于父母的“爱”使孩子养成了终生难改的坏习惯、坏脾气,好多父母就是在不经意间走进了家庭教育的误区。
误区之一:重智轻德,重分轻能。表现为注重知识辅导,忽视做人品格养成;注重分数的提高,轻视了能力的培养。
误区之二:养成教育不当。表现为“三个过分”:过分保护(穿衣服、叠被子、洗脸、削铅笔、整理书包等等均由父母包办代替)、过分干涉(限制孩子的言行,这也不行,那也不对,使孩子无所适从)、过分严厉(教育孩子态度生硬、言语粗俗、非骂即打、惩罚或变相惩罚)。
误区之三:注重生理健康,忽视心理健康。重视给孩子增加丰富的营养食物,生怕生病,强调身体重要,而不注意情绪、脾气、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养成。
误区之四:看重成功,轻视自在状态。表现为为孩子的一点成功而沾沾自喜,甚至大奖特奖,而不注重让孩子成功后回归到人生的自然状态。
误区之五:不能正确处理能力培养与品德形成的关系。表现为只强调学习成绩、分数,忽视孩子正直、善良、感恩、助人、明是非、知进退等品质的培养。
误区之六:不重视环境与文化影响。表现为不注重营造学习、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忽视了不良社会环境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更不能指导孩子吸收中西方文化的精华,抑制低级不良诱惑,明辨虚拟网络与现实的差距等等。
误区之七:爱摆家长权威,缺乏民主。多数父母习惯于传统的家长制、“一言堂”,常以家长权威训斥压制孩子,而很少倾听孩子的意见、要求和希望。
误区之八:普遍陷入溺爱深潭。把孩子捧为“小皇帝、小公主”,不折不扣地做到孩子不管对错,有求必应。
误区之九:不懂的心理暗示。许多父母在家里根本不知道,也毫不掩饰自己的不良情绪、抱怨、不雅形象、低俗言行的喧泄,给孩子造成了不少误导和心理暗示。
误区之十:不注重重塑自己。有的父母不注意以身作则,不注重身教,不重视重塑自己,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
许多家长认为:谁不会养孩子、教孩子。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因为,家庭教育是一门深奥的科学,不仅要求父母要学习一点教育心理方面的知识,还要树立正确的家教观念,采用科学的教育方法,这样才能走出家教误区,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优秀的父母特别重视发挥以下几方面的效应:
平等效应:聪明的父母不仅态度亲和,而且十分尊重孩子与父母平等的话语权,给孩子的生活学习留给足够的自我空间。
成功效应:也有的父母抓住孩子在某一方面的“闪光点”,哪怕是孩子说慌做错事也能从中发现细微亮点,然后有分寸地投其所好,反倒是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发挥孩子的个性特长。
温暖效应:这是一条熟知的通用方法,即父母不仅要关心孩子的一举一动,还要时刻留心孩子的心理变化,并给以言语肢体等亲人般温暖,做到多沟通、少训斥,多鼓励、少指责,多表扬、少批评,使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
同心效应:一些有教养的父母,总是放下自己的架子,好象回到童年时代一样,用一颗童心守护在孩子身旁;也有的父母适时地给孩子讲身边同龄人的故事,让孩子感同身受;还有的父母不是干涉反对孩子成为“追星族”,而是结合孩子追逐的明星偶像,有意识地渗透明星成长的历程和道理,让孩子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分解效应:成功的父母不是给孩子制定过高目标,也不会定这个条条,划那个框框,而是根据孩子的现状,帮助孩子把当前一下子达不到的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孩子乐于接受、易于完成的小目标,当孩子的小目标实现后再及时予以鼓励,使孩子能够“得寸进尺”。
当然,孩子是千差万别的,家教的方式方法也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其实,真正优秀的父母,从来不会把太多心思花在孩子的教育上,而是担负起责任,管理好自我,树立好自己的形象,孩子便自觉不自觉地会受到父母的影响、熏陶和教育。也正是这样,孩子便会因为对父母的尊重和信赖而效仿。
请明白:教育是社会和人生长期的需求,而且越来越高。
请记住:做最好的自己,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请珍惜:任何事业失败了可以东山再起,唯教育子女只有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