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公上承世系源流考
矩公上承世系源流考 二零二二年一月三日(农历辛丑年十二月初一)。应泰和澄江镇月池村文溪派建策宗亲邀请,来到泰和县上模乡潘溪村查看家族老谱。 我们安福宗亲小荣(横溪)、国贵、仁瑞(城南)、忠平夫妇(连村磨下)一行共5人。抵达泰和月池会合文溪派的建策、英武、英海、石山西溪派的运湖宗亲一同前往泰和潘溪。 抵达泰和潘溪宗亲们夹道欢迎!迎接我们进入潘溪宗祠,拜祭祖先,将老谱请岀,邀请各地周氏宗亲查看。潘溪宗亲留存有三套谱,一套明朝崇祯二年(1629年)修的【西昌周氏通谱】(俗称明通谱)。第二套是清朝同治庚午年(1870年)潘溪房谱,谱名是【爵誉周氏续谱】。第三套是一九九六年爵誉等五十多个村庄共修的【泰和周氏爵誉族谱】。 【西昌周氏通谱】(俗称明通谱),明朝崇祯二年(1629年)修,由于年代久远该谱只剩下两本,没有看到任何有关序文方面的资料,也没有提到有关瑜公和沂渊公的任何信息,前面有关谱序之类的内容由于年代久远遗失了。 潘溪房谱,同治九年庚午年(1870年)修的【爵誉周氏续谱】按明崇祯二年(1629年)西昌周氏通谱续修。所有资料对瑜公和沂渊公只字未提,当时【西昌周氏通谱】具在,以便查考。因种种原因,虽然没有全部录载,但有注明;未录载部分都有目录记载。 一九九六年修的【泰和周氏爵誉族谱】。族谱内容矩公上承世系是对接瑜公与沂渊公。此世系是按清:乾隆二年(1737年)吉州九县一厅周氏合修的【吉州三修十邑统谱】资料对接的。此世系为清初吉州周氏家族为“联宗联谱”所造成,【吉州三修十邑统谱】导致各地宗亲误接瑜公世系,其结果导致包括湖南道县濂溪公家族、吉安永阳必大公家族、弋阳杉山执羔公家族等江西几大家族全部误接到瑜公位下。2011年乌东主编周告根还把鲁迅、周恩来等大批名人录入到庐陵乌东总祠四修主谱当中。(注:2011年修【庐陵乌东总祠四修主谱】是按【吉州三修十邑统谱】对接。改名庐陵乌东总祠四修主谱实为不妥)! 回到泰和文溪,各地宗亲查看明朝万历八年修的(1580年)【爵誉周氏续修全谱】(俗称东川谱)。东川谱清楚注明矩公上系不可考,不敢传疑,以免误导子孙。现泰和对接瑜公世系族谱,有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爵誉房谱,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小湖公(作楫)主修的【西昌爵誉周氏族谱】;还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泰和妙溪村霞九公主修的【西昌爵誉周氏五修族谱】(此次爵誉村没有参加); 以及举岗房谱清光绪己卯年(1879年)修的,都是对接的瑜公。但谱中也明确记载了宋序三篇,明序九篇。与明万历八年东川谱宋序明序完全一致,明代之前所有族谱中的序文对瑜公,沂渊公,只字未提。矩公五世孫中和公1054年首修中由曾公亮撰写的《爵誉初修族谱序》没有提及隋唐时期矩公的直系祖先,只用“汉兴,侯者六人,魏晋隋唐位益显著”两句便过渡到“五季时避地江淮,家于金陵,为金陵周氏,至南唐御史矩因马氏倡乱惧祸及己,因婿杨大中竦为吉州刺史,徙居属邑泰和之万岁乡。”1110年噩公续修,据首修时间五十六年后,考证岀中唐之璟公,说明矩公上系并不是很明确。泰和矩公后裔现存最早的修于明朝1580年的《爵誉周氏续修全谱》(俗称东川谱)中“爵誉系图”的前言明确指出:“自受姓从迄于今,详其所自出世次非不可考也,然以世继世难以示信,故世远无徵者不敢传疑”。崇祯二年应鳌公修【西昌周氏通谱】“議例凡八條”也有注明尊矩公为一世祖,明通谱中萧云举撰写的序中也明确表示″御史公以上不影附,夫亦苏不书味道,郭不拜令公",意思是姓苏的不一定要把苏味道写成自己的祖先,姓郭的不一定要拜令公(郭子仪)为自己的祖先。也就是类比为矩公上系也不攀附周姓名人为祖先(宁愿空缺)。 但是明末(1583年)由胡直撰写的漆田《惇典堂记》有提到矩公岀自瑜公之后,自此孤证一篇实所可疑。爵誉《大宗祠忠孝节义堂记》《爵誉重修久大堂碑记》《南冈一本堂记》《爵誉重修永誉堂记》巜仆射公新祠记》等多篇祠堂记末记载矩公是瑜公之后。应鳌公(1629年)修的《西昌周氏通谱》都末提及矩公是瑜公之后。 以上先祖已为后人明确了方向,但是一本堂理事会代表还一直忽悠各地宗亲说是应鳌公接的瑜公,这不是自欺欺人吗?应鳌公(1629年)修通谱以后隔了108年。(1737年)吉州十邑统谱因联宗联谱才把矩公世系编入到沂渊公位下。二十年后(1757年)爵誉按吉州十邑统谱续修了房谱。(1837年)一百年后作楫公通过一本堂公議又按吉州十邑统谱对接瑜公世系。跟据瑜公后裔谱学爱好者周葛亮讲述吉州三修的意义实则上是对吉州周氏做了一个登记,并不是统谱。乌东谱主编周告根当时也在场,他并没有否认。当时我跟告根宗亲说:安福接子谅公与泰和接瑜公都是来自吉州统谱,问题出在那里?我要求他把吉州三修十邑统谱上传公开,让全国各地宗亲专家学者来考证,还他一个清白,当时答应的很好,但至今没有对兑现。某些宗亲经过几百上千年后考证的这么清晰, 甚至还接到了轩辕黄帝,简直是天方夜谭之说! 此次考谱工作要从2016年说起,当时由学士派周江平仆射派周学忠为代表,二派邀请贵州的谱学专家周毅宗亲,对泰和接瑜公世系和安福接子谅公世系进行考证。泰和世系由周毅等专家为主辩论,安福世系由浙江周学斌,贵州周黔,湖北周志益,吉安周尔钊等专家学者。各地家族、长辈、谱学爱好者提供相关资料。结果泰和宗亲那边无法提供对接瑜公世系有力证据。 这次考谱由周黔宗亲作了总结,其结论见【璟公--周矩公上承世系考证的节点人物】一文,周毅宗亲没有表态,提岀暂时不考。泰和学士仆射两派没有认可。 时至2020年初,在安福爵誉周氏联谊群的微信聊天过程中,聊到东川谱,当时遂川万民宗亲说对东川谱感兴趣。之后我就看到我们城南爵誉周氏族谱,有几篇序中提到东川公,在一五六三年序中提到东川公修谱,当时我以为是东川谱。后来泰和文溪派建策宗亲说他有一套1580年的老谱,隔我们1563年谱只有十多年,当时我说他的可能是章南谱。万民宗亲、建策宗亲经二位查找主修为“儒”和“嘉盛”,并且在1580年的老谱世系表上明确记载,儒:字道夫号东川,生于明弘治甲寅(1494年)正月二十五日,江西甲午(1534年)科乡试解元,授直隶镇江府通判。这才知道1580年的老谱才是东川谱。1563年修的是汶源二修房谱。之后建策宗亲就把东川谱中的序文全部发岀来考证,这才知道了全部真相。之后我们再把资料发到“家谱务实群”,让各地考谱专家学者进行再次考证,他们完全赞同我们的看法。 经过多年的努力,矩公上系终于真相大白。完成了各地宗亲多年来的心愿!为了家族血脉纯正,我们要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不攀附,不架接。希望我们的后人一定要继承祖先传承下来的历史事实,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上对的起祖宗,下不负我们的后世子孙。 通过以上所有老谱资料来看,我们今后在本族续修谱时及时予以澄清,需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至于祖籍泰和等本派宗亲认不认可,由他们自己去考证!我们的证实只针对认可的宗亲,对于有其他看法的宗亲无济于事。何况清初乾隆二年,泰和矩公世系就已误接到瑜公位下,以至当今仍有相当部分宗亲仍在以讹传讹、将错就错,还乐在其中!实属愚昧之举!!!攀龙附凤在当今部分人脑海中根深蒂固,还在继续发酵膨胀,甚至左右一群人和一个宗族,其危害性可想而知的。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如因为自身贪慕虚荣而卖祖求荣、识人不清,甚至有些高官即使没有后人,其子孙也会多如牛毛。实属可笑至极! 在此我要向所有对爵誉周氏上承世系考证的专家学者和长辈宗亲们的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宗亲们致敬! 祝周氏家族,繁荣昌盛、英才辈岀、瓜迭绵长! 矩公三十六世孫 仁瑞 谨撰公元2022年1月5日(农历辛丑年季冬月上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