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楚之:靠一碗汤药感化刺客,靠一只驴耳扭转局面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个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的观念。接下来趣历史小编就借着东晋皇族后裔司马楚之留存下来的那一段见驴耳判敌军的精彩历史片段,来感悟一下这个观念,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司马楚之是晋宣帝司马懿弟弟太常司马馗的八世孙,司马氏到他这一辈时,宗室的处境已经十分凶险。司马楚之十七岁时,他那做益州刺史的父亲司马荣期,就被治下的参军杨承祖杀死了。
参军敢杀司马氏刺史,说明当时已非司马氏天下。果不其然,当十七岁的司马楚之送父丧还丹杨时,代晋自立的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对司马宗室祭出了屠刀,在这场改朝换代的屠杀中,司马宗室有才望的悉数被杀,其中就包括司马楚之的叔父司马宣期、哥哥司马贞之,这叔侄俩是同时被杀的,足见刘裕屠刀之迅猛。
但司马楚之却靠着与生俱来的机敏,从刘裕的屠刀下逃脱了出来。
司马楚之颇有血性,逃离虎口后,他先是藏身各地寺院,后又渡江到汝水、颍水一带,招兵买马,欲报宗族血仇。
因为英气十足,又懂得礼贤下士,在很短的时间里,司马楚之竟汇集了上万兵马,占据长社,形成了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
未能斩草除根,相反让司马楚之有了孤尾做大之势,刘裕十分心忧,随即派出刺客沐谦,伺机刺杀司马楚之。
司马楚之留存在历史中的精彩片段有好几个,以仁义道德感化刺客沐谦即是其中之一。
凭借与生俱来的机敏,司马楚之应是早早地就察觉到了刺客沐谦有些问题,但他没有直接诛杀铲除,而是始终礼遇厚待对方。
应该说,司马楚之对这一环节的应对是很高明的,诛杀一个刺客容易,但一刀下去却不能绝了刘裕行刺的阴谋,而如果能将刺客感化成自己身边的死士,刘裕再想这么干就难了,首先再来的刺客,面对曾经刺客的护卫,心理就极容易崩溃。
司马楚之是怎么感化刺客沐谦的呢?
一天,刺客沐谦夜间佯装有病,想借此将司马楚之引诱来,然后寻机下手。司马楚之明知其中有诈,但还是十分仁义地亲捧汤药来到了沐谦面前。
史上没有记载司马楚之跟刺客沐谦具体说了什么,只说沐谦被他的君子仁义感动了,并从席子底下拿出匕首,将实情告诉了他,从此成了一名死士。
这不奇怪,用君子人格对付猛士,往往能有奇效。
成功瓦解刘裕的行刺阴谋后,司马楚之经历了一段占山为王、以待时机的斗争岁月,当意识到自己实力单薄,北魏崛起后,他很是审时度势,不久就投靠了北魏,希望能借北魏之势攻伐仇敌刘裕。
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即位后,招司马楚之入朝,授安南大将军,封琅琊王,命他率军抵御刘裕的宋军。
随后两战,司马楚之不负众望,在长社、滑台连败宋军,俘虏一万多人。司马楚之建议乘胜追击,北魏太武帝拓拔焘鉴于兵马劳顿,不宜连续作战,最终没有同意司马楚之的急策。
拓跋焘之所以不敢在一线连续作战,还有一个战略考虑,北魏征伐的对象不止刘宋,还有北方的柔然。
司马楚之见驴耳判敌军的精彩历史片段,就是在随拓跋焘出兵攻伐柔然时创造的。
拓跋焘对司马楚之很信任,也很了解司马楚之的过人之处,因而在亲征柔然时,给了司马楚之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督运粮草。
精彩的故事就是在督运粮草时发生的。
一天,押运粮草的士兵回到营地,司马楚之查营时,发现驮运粮草的一头驴少了一只耳朵,再细看,是被刀子割去的。
司马楚之先问是何人所为?
士兵皆说,不知。
众将也不能察觉其中的问题。
得知不是本部士兵所为,司马楚之随即向部将说,驴耳必是被贼兵探子割去的,得一驴耳,当验明我为粮草督运大军,贼兵将至,速速准备御敌。
众将大惊,更为如何御敌叫难。
这时,司马楚之又机敏地想到了利用寒冬天气,他急令部队就地取材,砍下柳枝,混合泥沙,先筑墙,再浇水。
绝的就在这浇水上,经过一夜的寒冻,等柔然贼兵偷袭过来时,原先的柳枝泥沙墙已成了坚不可摧的冰墙。
这是典型的急智,事后看平淡无奇,情急下十分难得,上下五千年,曹操对付马超用过,明朝朱高炽守北京城,抵御李景隆五十万大军也用过。
正是靠着司马楚之的知微见著,一场极有可能遭遇的大败瞬间被扭转过来。
细节乃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