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神童张炘炀,现在怎么样了?揠苗助长不值得!
两岁半,就在三个月内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
4岁读小学一年级。
6岁升入五年级。
9岁直接上高三。
13岁通过北工大硕士研究生的复试。
16岁的他成了最小的博士生。
貌似开挂的学习生涯,
开启了他的神童之旅,他就是张炘炀。
当年他可是火爆媒体的神童,有很多媒体争相报道,很多家长拜访取经。
“揠苗助长”式成长
两岁半就会读报纸?
学习不光是认识字词。学习是面向整个世界的一场没有边界的探索。而这场探索需要大脑的各项认知功能,比如看、听、嗅和感觉。
所以说,孩子过早地认字,并不利于整体探索与发展。
孩子需要一个社交环境
一直跳跃式的成长,让这位神童常常感到孤独,因为一方面他总是班级里最小的,和其他人没有共同语言;另一方面,他又无比的自负,觉得自己比同年龄人优秀不愿意和他们玩。
而儿童很多时候需要一个社交环境,去让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
跳跃式学习,他的父亲就扮演成老师身份,他们24小时呆在一起。这种几乎没有同伴的封闭式两人教育,也影响了他的社交能力。
自我效能感低
一直以来张炘炀生活在父母的掌控下,从小到大,他的所有事情都有父母帮忙安排。甚至上了大学,父母也是选择陪读。长期自我压抑,找不到自己的兴趣爱好。
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过程去寻找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渴望与动机,并把这些内化为人格的力量。而这些,过早成长的张炘炀并没有在成长中体会到。
张炘炀2011年考入博士,但是至今都没有毕业。
如此偃苗式助长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收获。反而错过了一个孩子本有的正常成长的时期。
2011年,电视台播出了《长大要成人》,柴静专访了张炘炀及其父母。
柴静问:“成就好一些是什么标准?”
张炘炀答:“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
跨越式升学轨迹、超速生长的迫切感,以及现实的窘迫,让张炘炀内心陷入了超出年龄的焦虑。
一直在抢跑的他,他还没毕业就已经在考虑现实问题。没有理想,一直焦虑,没有办法好好享受现在。
常常感到自卑。暗恋过一位女同学,但是觉得自己没钱没房,所以没有勇气。
柴静问:“难道你觉得就是说你没有在北京有个真实的工作、户口、房子,那就没有权利去谈爱情吗?”
张炘炀答:“至少我觉得是这样的。”
对现实事物没有自己的想法与判断力。无法有信心去用自己的魅力打动异性,只能期望靠着物质的丰富来吸引别人,这是何等的悲哀。
神童的自信与风采已不再,他将面临的是走向社会,认清自己。
父母需要放手,让孩子在自然成长的规律下,慢慢成长。他需要自己面对一些挫折,而不是帮他排出万难,一心学习。
而今有多少家长对孩子说:你负责好好学习就行,其他的我们帮你。
成长需要孩子独自面对,没有谁能帮得上忙,即使现在帮了,以后还得孩子独自去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