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氏篡权不断遭到反抗且失去道义支持,成为公开弑君第一家
权臣篡位常见,但司马懿家族为啥被人诟病千年?他们开了一个坏头。
有一天,东晋少见的贤明皇帝——晋明帝司马绍正跟宰相王导聊天,俩人谈到了当初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过程。“王导、温峤俱见明帝,帝同温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温未答,顷,王曰:‘温峤年少未谙,臣为陛下陈之。’王乃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贵乡公事。明帝闻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权臣改朝换代,司马氏并不是独一家,为啥如此受人鄙夷?不单单是因为结果糟糕——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衣冠南渡.....更因为他们篡权的手段和过程开了历史的先河:司马懿连同他的子孙,一共三代人接力,生生强取豪夺了自己曾经服务的政权,曹髦被弑只是其中尤为恶劣、阴狠的一环。
实际上,司马氏篡位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
首先看司马懿。
司马氏并不是凭空发达的,这是个延续了数百年的豪门望族。先祖司马卬跟随项羽灭秦,受封殷王、建都河内;因此,司马氏世世代代就居住在河内郡。
在人类社会,圈子文化、人脉关系永远存在,这也是一个人、一个家族的最大资源,司马懿世代显贵,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自己兄弟八人个个都是英杰,这使他的人生道路比一般人平坦了不知多少倍。
对于这种望族,那时已经占据了中原的曹操自然不会任其游离于自己的掌控之外。建安十三年(208年),司马懿被强征为文学掾,虽然表现上佳,但由于“有雄豪志”、“狼顾之相”,时常被曹操提防。
好在他跟曹丕关系不错,得以安然无事;加上他工作态度好、能力强,不仅屡屡进献奇计,甚至在孙权劝曹操称帝时,他也积极附和,这让曹操心里十分受用,逐渐对其放下了戒心。
曹丕能在储位之争中笑到最后,司马懿功不可没。因此,当曹操薨逝后,司马懿的处境就更好了。他不仅身居宰辅,而且每次曹丕出征时,他都被安排镇守大后方,被视为曹魏政权的“萧何”,声望、权力与日俱增。
而在曹丕驾崩后,司马懿与陈群、曹休共同担任辅政大臣。这期间,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首先,他击退了趁机北伐的孙权,击败诸葛瑾、斩杀张霸;下一年,他兵出诡道、奇袭反叛的孟达;而在曹休死后,司马懿更是成了曹魏军队的顶梁柱,长期与北伐的诸葛亮交手,最终耗死了对方。景初二年(238年),他又出师东北,消灭了割据一方的公孙渊,彻底解决辽东问题。
就经过这样一步步的积累,司马懿的功劳、威望、权力逐渐扩张;加上司马家族盘根错节的关系网,当曹睿死后,司马懿已经成了事实上的头号权臣。这就是为什么在曹芳在位时,司马懿虽然一度被曹爽集团排挤,却能经过一次高平陵政变就能完全攫取曹魏大权。
平定王淩叛乱的司马懿,当然已经有了取曹魏而代之的实力和野心,但这个过程还需要更多的步骤,后续的动作就交给了他儿子。
司马师是司马懿的长子,他自幼沉着坚强、雄才大略,年纪轻轻即颇具非常之相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所依仗的3000死士,就是由司马师负责组织的;这支队伍平日里悄无声息、行动时却又动如雷霆,他的能力可见一斑。此事之后,他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被父亲当成接班人培养;嘉平三年(251年)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辅政,从此独揽曹魏朝廷大权。他虽然只在这个位置上待了4年,但却为司马氏夺权起到了关键作用。
首先,他在内政上颇有作为,制定了全套选拔官员的法规体系,提拔贤才、整顿纲纪,使“朝野肃然”,实际上就是建立起忠于司马氏的官员体系。
其次,在军事上表现极为优秀。嘉平五年(253年),他巧施妙计,先以高垒把东吴诸葛恪耗在新城数月,其后又派文钦、毌丘俭率精锐部队断敌退路,最终诸葛恪十余万大军溃散而逃。
第三,在政治上,司马师则称得上老辣。嘉平六年(254年),他识破魏帝曹芳的计划,其后下先手为强,杀死李丰、张缉、夏侯玄,其后废掉曹芳、另立曹髦。
当一个大臣能废立皇帝时,象征着离篡位已经不远了。但在下一年,镇东大将军毌丘俭、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叛,司马师率师亲征,虽然有惊无险获得胜利,却因眼病复发加重、病死于许昌,时年48岁,家族的篡位任务交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师的意外暴毙,让曹髦欣喜若狂,以为上天终于给了自己翻盘的机会。为了剥夺司马昭的军权,他趁机下了一道诏书,借着刚刚平定淮南反叛为由,让司马昭镇守许昌,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返回洛阳。
只可惜,这一招在老江湖司马昭面前称得上小儿科,更何况傅嘏还是司马氏的人。结果,司马昭视诏书为无物,亲自率军回洛阳。有了军权才掌握大权,无奈的曹髦只能顺水推舟,让司马昭继任其兄长的大将军之职,继续掌握大权。
这一回合看似进行得顺理成章、波澜不兴,实际上对司马氏而言是极其关键的事件,它保住了司马氏的军权、实现了大权在家族内的平稳交接。
司马昭执政期间干了三件大事,为家族篡权进一步夯实了基础。
第一,平定第三次爆发在淮南的叛乱:诸葛诞之乱,彻底铲除了最后一支军事对抗司马氏的力量。
第二,悍然杀死魏帝曹髦,另立曹奂;自从西汉开始,虽然权臣废立皇帝并不罕见,但公开杀害皇帝的,这是头一遭;司马昭敢于冒天下之大不讳,固然让人诟病,体现出来的决心、狠辣,预示着司马家族的夺位即将变成现实。
第三,灭掉蜀汉。司马昭想要更进一步,必须要有相应的功劳装点,而灭蜀汉、改变三国鼎立的格局,自然有足够的分量,司马昭凭此受封为晋王,距离登上帝位就差临门一脚。
然而司马昭并没有这个好命,他在做好一切准备后却“遗憾”离世,把现成的皇帝宝座留给了儿子。
幸运的司马炎,可以说就是纯粹摘桃子的。爷爷、伯父、父亲三人的接力棒,交到他手上时几乎已经到了终点。中国历史上影响力最大的权臣篡位由此成为了现实。
纵观司马家族的夺位过程会发现,他们的篡权大业并非一帆风顺。
首先,他们并不是没有敌人,而是不断遭遇反抗力量。在朝廷内部,有原有的既得利益集团,比如李丰、张缉等曹魏皇室姻亲,他们自然不愿坐视司马氏威胁自己的地位;在朝廷外,淮南地区连续爆发三次军事叛乱,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执政期间每人一个、雨露均沾,可见反对力量从未放弃过挣扎。
其次,司马氏失去了道德、道义优势。
在这之前,权臣篡位在中国的封建王朝并不是主流。虽然王莽曾经获得了成功,但那时的大环境是西汉政治极端腐败、社会各阶层人心厌汉,王莽以一个完美儒生的形象被大家视为改变局面的“圣君”,可以说是被推举上去的;曹氏虽然篡汉,但当时的汉朝之所以存在,完全是曹操打下来的,没有曹、就没有汉,所以曹丕篡位,在后人看来显得水到渠成、理所当然。
而司马氏却不一样。那时的曹魏政权,并没不具备两汉末期那样的颓势,不存在被“圣君”取而代之的必要性。司马氏篡位,纯粹是靠着力量强取豪夺。政治上的力量,是世家大族的支持;军事上的力量,则是依靠牢牢把控的军权。
身为臣子,却反过来危害帝王的安全、政权的稳定,司马氏在儒家传统道德看来就是“为臣不忠,为子不孝”、“目无君主”、“矫诏废主”、“逼恐至尊”的乱臣贼子。司马氏的道德缺陷,是他们有别于之前王莽、曹氏的最大特征。
而为了消除、弥补这一缺陷,他们的选择是以武力把坏事做绝。司马昭弑杀曹髦,不仅在形式上比他的父亲、哥哥更狠,而且也体现出司马家族不顾一切除掉曹魏的决心。这一招确实很有效,但也彻底把司马氏钉在了历史耻辱柱上。
司马昭在历史上开了个坏头。在他之前,从无臣子敢公开杀害皇帝,顶多下下毒、偷偷摸摸;在这之后,大家已经没了心理障碍,权臣杀死皇帝已经司空见惯,刘裕几乎把司马氏屠戮殆尽,正是照搬了司马昭的好榜样。司马绍为其感到羞耻,说明其思想还是挺端正的。
弑君者虽多,但大家往往只会记得第一个。从这个角度而言,司马氏也算是求仁得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