昙华林是如何变成伪文艺圣地的
x
10年前,
没有一个武汉的大学生没去过昙华林。
2012年在武昌上大学那会,每个年轻可爱的同学都会相约去一次昙华林。
大概在14年左右,昙华林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街道上满满当当的都是游客,每家收拾得漂漂亮亮的小店门前都有人在排队打卡拍照。
试问谁没有一张跟“大水的店”的斑马的合照呢?都没给未来的自己寄一封罗克慢递的信,还算什么文青?那种慢慢悠悠的老城气息加上店主们自由发挥的艺术气息,确实打动过很多人。
x
昙华林最早的网红店们
按理说,武汉有100多万大学生,养活一个昙华林不在话下,更何况还有无数闻名前来的游客。可事实是,这些年昙华林的口碑一直在下滑。如今你还会去逛昙华林吗?
从文艺到卖弄文艺
——谁不怀念曾经的昙华林呢?
最近我的朋友去了一趟昙华林,回来说,几个破草破瓶子一放,就是诗与远方。这像话吗?
如果说最开始昙华林兴于文艺,那么它现在就败于卖弄文艺。
昙华林这块地方是有文艺的资本和底气的。他处于武昌古城边缘,既非政治中心又非金融中心的地带,却是一个充满书卷气和宗教情感的生活区。
中外各个流派的宗教建筑和武汉胡同在此地共存,武昌古城的生活气氛是这里的主调。
x
如果说汉口是西方文明“挑战”的前阵
武昌就是中华文明“应战”的堡垒
昙华林生于市井,也长于市井
曾经的昙华林,是教科书般的文艺圣地:
一开始,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老美院的学生们受这里古城气质的吸引,开始在这条街上租工作室,用于展示自己的作品与生活方式。
纯粹的艺术气息营造出大隐隐于市的静谧情调,吸引了向往艺术的人前来朝拜。人越来越多后,房租顺势上涨,只会文艺的人被迫离开,懂得经营的人来了。文艺与商业博弈共存,毫无悬念,最终消费主义占尽上风,文艺青年的土壤土崩瓦解。
从纯文艺到彻底商业化,不过是短短一瞬。
其实商业也不那么令人深恶痛绝,让人反感的是商业也没搞好,还要披着文艺的壳,文艺变成了投机的幌子:
拿义乌小商品充当手工原创,抄几个QQ空间的句子当装饰,一个个店还同质化严重,整条街虎头蛇尾的,有些店名读出来都想用脚趾扣地。作为一个以文艺著称的景点,卖奶茶就算了,炸鸡店和鱼疗店就真的一言难尽了,武汉本地人谁能心平气和得逛完这样一条街?
x
明清时期,这里曾是湖北全省各县秀才下榻于此、
苦心研读备考的地方。
将近700年的历史底蕴,怎么就成了一个伪文艺?
昙华林文艺消亡史
——昙华林死于瑞典教区片改造?
有人说,昙华林死于瑞典教区片改造。
其实改造最初的动机是值得肯定的:人口在增加、年龄在老化、租客的数量在增加,昙华林的老房子日趋破败,环境品质跟着下降,一系列问题推动下,改造是必然的路径。
x
昙华林的历届主人:
原驻华的天主教、基督教教士陆续回国后,教堂及其附属建筑收归国有,民宅由房管部门按“一户一间”方式租给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居住。
同时随着“武钢”、“武重”、“武船”、“武锅”等大项目高歌猛进,这些居民成了昙华林的新主人。
昙华林的改造是站在武汉市城市发展的高度上进行的,早在2005年就已经开始。
x
昙华林的改造史——
2005年,昙华林街区首次启动改造动工,定位为“昙华林艺术村”,打造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除主道路改造外,主要针对8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并拆迁居民及企事业单位142户;
2006年,二期主要针对昙华林正街西段以及胭脂路进行道路整治;
2008年,针对三处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
2009年,武昌文产办与博华林公司签订《关于合作打造昙华林艺术村的合作协议书》,约定将部分优秀历史文化建筑交付博华林公司用于引进创意企业打造艺术村;
2011年,三期启动昙华林正街东段道路整治;
2016年,重点推进瑞典教区3.7公顷范围内历史街区的保护性开发。
问题在于,
昙华林的改造是基于艺术村的定位,
但是艺术产业的发展却过于薄弱,
反而显得内核不足,
由此号称文艺显得更加虚伪。
可以看到,改造还原了一部分历史风貌,但仅限于表面的涂脂抹粉,没有深入到内部。
昙华林的聚集了数十处百年以上的近代历史建筑,这里的历史内涵和人文资源在全武汉都是处于之最。历史建筑和文人遗迹比比皆是,每走几步就能看到一个。
x
“昙华林艺术村”总面积104公顷
分布优秀历史建筑和遗迹52处
比如融园就改自教士公寓,杨晓婷汉绣工作室改自花园山牧师楼。
比起其他景区,昙华林的确有他的韵味,只不过表面的改造和过度商业化反而将他的内在掩盖了,逛下来只能是走马观花,游客对于这个几百年历史街区的魅力的感知,只能靠想象来完成。
在昙华林这个街区内,一共有三类人群:游客、艺术创作者(现在都是商业经营户了)以及居民,如今三者之间并没有深刻的互动,原有的古城特色在被消除,商家在赚钱,居民在沉默,游客在怀念。这是在昙华林眼下的真实群像。
x
商家在赚钱,居民在沉默,游客在怀念
650岁的昙华林的未来,暂且期待一下?
说了这么多昙华林的坏话,却依然对他心怀期待。
昙华林今年650岁了,依然没有停止改造。
最近一次去看到昙华林,二期改造已接近尾声。沿街的几处建筑已亮相(懿训女校旧址、李家老宅等均已改造完毕)。
x
这次改造的操刀者,是负责“天地”系列旧改的
建筑大师本杰明·伍德
武汉新天地、上海新天地都是他的改造作品
打听了一下,昙华林还是有一些新鲜消息:
接下来文华书城将开在真理中学旧址,隔壁将被打造成马应龙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武昌的首家茶颜悦色也有可能会开在这里。
徐源泉公馆会变成一处雅致的洋房主题餐厅(莉莉周的升级版东棠);夏斗寅公馆将被打造成依山而就的露天剧场。
背后还会有具有昙华林本地特色的樾禾山居民宿以及一栋大酒店。
x
樾禾山居效果图(来自武昌昙华林公众号)
书店、博物馆、非遗体验馆、文物修复体验园等等将成为主流,听起来还比较符合昙华林的艺术气质,暂且期待一下。
今年去拍了三次昙华林,总觉得拍不出他以前的美了,很是遗憾。
等待昙华林的下一个春天。
来源 HanDeSome汉的一些
参考资料:
以昙华林为例看历史街区保护改造研究.熊博文. 山西建筑. 2012,38(01)
游客视角下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蔡汶均,陈慧英, 祖国. 2019,(18)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纷享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武汉旅游可联系 接车送机,自家住房民宿,向导,接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