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地震 - 沈阳的地震隐患及历史上的大地震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13年01月23日12时18分在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沈阳市苏家屯区交界处(北纬41.5度,东经123.2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
最新勘测表明,沈阳市处于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活动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上,也就是说沈阳人的脚下并非我们以前所想的那么“平静”。
沈三环内穿越多条隐伏断层
众所周知,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即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包围之中,地震多发而且灾害严重。而沈阳市位于华北地震区北缘,市区下面穿过了中国东部地区最大的活动断裂带———郯庐断裂,市区三环以内穿越了12条大于6公里的隐伏断层。今年来,沈阳市周边地区发生了多次地震,沈阳市都有震感,特别是2003年3月30日发生在沈阳市东陵区的4.3级地震,这是自从1765年以来沈阳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标志着沈阳市地震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据专家统计分析表明,沈阳市有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将为6.5级,但这样大的地震周期要220--300年之间。
沈阳之所以被列入国务院重点监测城市,是因为沈阳有发生地震的条件。虽然沈阳的地下属于花岗岩,但这块花岗岩有裂痕和断层,因此说沈阳不可能发生地震是不科学的。但沈阳又是弱震少震区,只有当地壳运动产生的能量积蓄到一定程度时才会发生地震。
据了解,地震超过3级就会有感,5级以上地震一般称为破坏性地震。如果发生6.5级的地震,能造成房屋损坏,少数路基塌方,也可能造成地下管道破裂。
沈阳故宫地处潜在震源区
很多沈阳人一直都有这样的错误认识,沈阳是一个风水宝地,不可能发生地震。但记者了解到,在沈阳市中心城区附近300公里的范围内,有8个潜在震源区,而故宫就是其中之一。所谓震源区就是地下发出震动的地方,震源与地面相对的地方,就是人们常说的震中。地震发生时,震中的破坏性最大。所以,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正在进行大规模整修的同时,也应该对防震减灾加以考虑。
沈要求房屋建筑抗震能力必须达标
据了解,在同样的震级下,不同地区受到的损失却不同,主要就是因为建筑的抗震减灾能力不同。为此,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沈阳市的建筑开始按照国家防震减灾标准设计施工,一般工程按照7度(7度为烈度,相当于震级为6.1级的地震)设防的要求,重点工程按照更高的标准,不仅纵向要承载压力,横向上更要经受住水平冲击,即达到抗震减灾能力。
为此,沈阳市2001年还下发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明确指出建设工程要达到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未达要求又在期限内不进行整改的,处以1万至10万元罚款。据了解,沈阳近期内抗震设防要进入行政审批,未通过行政审批的建筑工程将不得施工。同时,沈阳市地震局还将组织人员随时对正在施工的项目进行检查监督。与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家也纷纷表示一定要在做城市的塑造者的同时,也要做城市安全的防护者。
沈阳的两次大地震
沈阳历史上最大的地震,发生在1765年,震中在沈阳故宫附近,震级为5.5级。
2013年1月23日辽阳灯塔市与沈阳苏家屯交界处发生248年未遇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01月23日12时18分在辽宁省辽阳市灯塔市、沈阳市苏家屯区交界处(北纬41.5度,东经123.2度)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
辽宁省地震局地震研究中心主任焦明若告诉记者,本次地震,在这个地区、在历史上都是震感最强烈的一次地震。据悉,1765年,沈阳故宫曾有过一次5.5级地震,距今已有248年了。但若扩大范围,本次地震震中(震源在地表的投影,即震源正对着的地面)附近150公里范围内,历史上大概有16次5级以上地震。
而对于网友反映的地震时通讯一度中断的情况,焦主任表示这可能和地震有一定关系。
大家都在关心是否有在原地发生更大地震的可能性。据专家初步判定,在原地、短期内发生更大地震可能性不大,但是余震肯定会有。本次5.1级强烈地震,将会产生有感余震,据悉,最长一个月内,会有几个2级地震和一个3级地震发生在本次地震逐渐衰减的过程中。而在其他地区,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发生更大地震的征兆。
沈阳区域的自然地理概况
1.自然地理
沈阳地震台位于沈阳市东郊东陵区天柱山西南麓,沈阳农业大学与东陵园林的交界处,距沈阳市中心17.5千米,距市区边缘11.9千米。 所在行政区内以平原为主,北部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地势偏高,向南逐渐降低,东部为辽东丘陵,西部为下辽河平原,市区处于两者的交界地带。总的特点是东部、东南部为山地丘陵,地势由东向西,由北向南逐渐缓倾。东部及东南部丘陵属辽东丘陵的延伸部分,其余大部分为辽河、浑河冲积平原。最高点在法库县庙台山,海拔447.2米,最低点在辽中县于家房,海拔5.3米。
2.气候特征
沈阳地区地处中纬度地带,属北温带受季风影响的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冬季受来自内蒙古冷高压的影响,多北风和西北风;夏季受黄海、渤海海洋性气候影响,温和多雨,多南风和西南风。全年气温、降水分布由南向东北和由东南向西北方向递减。该区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冬季漫长;春季回暖快,日照充足,多风沙;夏季高温多雨时间较短,空气湿润;秋季短促。年平均气温在6℃~8℃之间,1月平均气温-12℃~-14℃;7月平均气温22.5℃~25℃;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800毫米,多集中在7、8月。无霜期145~165天。
区域地震地质概况
沈阳地区属于阴山复杂构造带的东延部分,为新华夏系的一个Ⅰ级隆起带(辽东半岛)与一个Ⅰ级沉降带(松辽平原)的交接地带。在沈阳市区东南,大致与浑河河谷方向相一致,有一较大的浑河断裂,将本区分成东部的辽东台背斜与西部下辽河断陷两个构造单元。
沈阳地震台位于沈阳地区更次一级构造单元——沈阳块状隆起上,浑河断裂北6.5千米处。浑河断裂在沈阳地区横切沈阳块状古隆起,其西端于沈阳市苏家屯区西南与营口-佟二堡断裂相接;向东沿浑河谷经抚顺、清原一直往北东至北东东方向延伸。浑河断裂是一个具有长期活动历史而且具有多旋回构造运动特征的活动性深大断裂。该断裂实际上是由几条平行延展的以压为主兼具扭性断裂组成的断裂带。在沈阳,其两侧垂直差异性运动明显,东部相对西部上升了120米。沈阳地区地震活动大部份发生在浑河断裂附近。
浑河断裂影响和控制沈阳地区的构造格局。沈阳西北侧发育的新城子—王纲堡断裂和永乐—清水台断裂,向北与铁岭—开原断裂相连,为郯庐断裂北延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沿断裂发生多次5级左右地震,为沈阳地区的主要地震构造。 在台址0.25平方千米范围内,小断层与节理裂隙还是比较发育的,不过规模小,等级、序次低。从露头素描及节理裂隙统计可知,小断层及节理裂隙的走向以北东和北西两组方向最发育。从节理裂隙走向玫瑰花图分析,台站局部上受南北挤压应力场作用。
沈阳地区出露地层,东部为前震旦系片麻岩与震旦系石英岩、灰岩、板岩等。同时有火成岩侵入体,西部主要为第四系沉积,其下覆有第三系地层。第四系沉积沿断裂两侧有明显差异。表层一般厚度0.2米~6.5米,为人工填土和粘土类,其下为砂卵砾石层。从十万分之一《沈阳地区基岩地质图》上看,前震旦系、震旦亚界和上侏罗统主要分布在区域的北部和东部,古生界分布于浑河断裂东南和西南局部地区,第三系在区域上广泛分布。
据历史文献记载,1765年3月15日在距台站15公里的沈阳市故宫附近,发生过一次5.5级地震。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站每年可记录到本市境内发生的3级以下地震1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