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与子-1
网络和自媒体的姿肆,让父母与子女因教育问题而不断发作的场面频繁上演。
父亲的责骂、母亲的训斥、儿子的哭泣、焦躁和压抑粉墨登场。
父母教育孩子,孟子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真知灼见:“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意思是说古人换着对儿子进行教育,使得父子之间不因求好而相责备。因为求好而使父子隔阂,父子之间有了隔阂,是最不好的一件事。父母教育孩子,天经地义。但因此而造成的父母与孩子的紧张关系等问题层出不穷,对很多家长来说,这是件令人极度头疼的心事。
阳明家也不例外,对阳明的教育也是一件令其父王华“大伤脑筋”的事。
父亲高中状元之后,阳明便随祖父奔赴京城居住。初入京城的阳明,居住在长安街坊,此地繁华,三教九流杂处,社会环境复杂。阳明从此变得性格放逸,旷达不捡,喜好任侠,骑马射箭,常出入于佛、道、相、卜的场合。见此情景的王华,忧愁满腹,决定把阳明送进塾馆,让他接受正规严格的教育。但身处塾馆的阳明却提出了惊人的一问”何为第一等事“。塾师说”惟读书登第耳”(读书考取功名)。阳明疑惑的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王华听到后笑着说“汝欲做圣贤耶”(你想做圣贤?)。想必这件事既令王华惊讶,又令他担心,担心儿子的想法不着边际。因为自己毕竟是通过数次的科举才有了今天的辉煌,已经实属不易,更别说做圣人的念头了。或许王华刚觉到做圣人确实是一件遥不可及、不切实际的想法。然而,对于阳明在京城的一系列思想和行为表现,阳明的祖父王伦不仅深知,且不以此为虑。“知子莫若父”在王华与阳明之间可能就不成立。
京城的塾馆教育严厉苛责,但并没有消磨掉阳明骑马射箭、文韬武略的倜傥放逸性格,反而使他更沉浸于读兵书、习兵法,关注天下兵事,慨然兴起了经略四方之志。由于耳闻目睹当时的北方战事,阳明胸中兴起了学习马援,励志建功边疆的雄心壮志。在秋天,他深入潜出居庸关、将军关、马兰峪等地,考察山川形势,这或许为他后来作战重视考察地势的兵法思想埋下伏笔。在塞外考察结束后,阳明甚至提出作书献于朝廷,自请征讨叛乱。这被王华训斥为“狂”,书终于未上成。
“经略四方”的努力未获成功,自此他更沉潜在塾馆研习程朱理学,遍求朱熹遗书苦读,学宋儒格物之学,最终发展到和钱姓同学一起格物,得病而止。“格竹”的失败,让阳明怀疑圣贤之道做不得,他的思想发生了明显转折,从好程朱理学转向习科举之业与辞章之学,又恢复了对佛老之学的痴迷。所有的道路基本已被阻断,摆在阳明面前的也只有科举之路了。
童年的生活是多彩的,很多的故事不再赘述,这些事情发生在阳明出生到定亲储氏之前,地跨家乡、外省和京城。或许正是这些走南闯北、苦乐并存的人生经历,催生了阳明很多人生思想和行为的端倪。
第一,忠君报国的志向。
在阳明平定完巴藤峡等地的民乱,路过广州之时,他曾拜祭先祖王纲,并写诗《谒增江祠壁》“海上孤忠岁月深,......,庙貌重新见古心。”阳明借此歌颂了先祖誓死报国的英迈事迹,在当时的情势下也是向朝中诋毁打压他的奸臣提出的抗议,自己一片丹心照汗青。这种忠君报国的思想可以说贯穿阳明一生,就如在《我心中的阳明先生(序)》中所说,阳明为此宏大的志向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不断探索,所有的学术思想、事功勋业无不由此而生。
第二,做圣人的志行。
功名利禄在阳明的心中从没有占据主导的地位,在对待科举上,阳明更是如此。在第二次落第失败后,阳明道出了“世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的震耳之声。在对待妻子娘家侄儿一心扑在科举之路上时,他回信提醒对方太早的热衷功名利、进入仕途并不好,应该趁年轻多多学习圣贤知识,尤其是做人做事的道理,以此来铺就人生之路。在看透了官场的黑暗之后,他更是多次萌生退隐之意,希望借助讲学、传播思想,救赎当时的人心世道,裨益家国,走另一条报国安邦之路。
第三,喜爱佛道,并主张儒家思想比佛道更高。
阳明从小就与佛道结缘,会说话后,曾跟随在外教书的父亲寓居在江苏海盐的资圣寺,与僧人杂居,佛教思想影响颇深。青年时期,为了追求成圣,阳明曾耽迷佛道思想并将其作为一条得益的途径,达到了很高的修为境界。在西湖觉悟“种姓”之后,他毅然决定放弃佛道成圣的思想,走儒家入世之路。他不排斥佛道,但认为儒家思想始终高出一层。
第四,喜欢探究,追求极致。
阳明“格竹子”而格出病、为上书朝廷潜出关外、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山川形势、做圣人不贪求仕途辉煌、光宗耀祖等等,可以说都是显著的事例。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兴趣广泛,喜欢专研。
第五,随遇而安的心操。
当阳明在格物的道路上遇到了巨大困难之后,他并没有消沉,而是换了另一条道路,那就是佛道思想。在童年“格竹子”失败后,他便开始了寻仙问道的修行之路。考取功名之后,表现得更为明显。在科举失利之后,他与友人登山寻道,构筑“阳明洞”,与好友一起修行。科举成功,遭遇官场挫折后,亦是如此。仕途不顺,就退隐山林,是中国文人士大夫的惯常做法,这点虽然也体现在阳明身上,但绝不是他独特的亮点。最显著的表现是被贬龙场。在反复思索和探求之后,阳明先生被贬的艰难旅途完成变成了谈古寻幽、讲学问道的文化之旅,佛寺道观、书院遗迹成为他的心中向往。到达龙场后,他更是学习稼穑,主动融入当地社会,甚至亲自劝解因远离家乡、生活苦闷而忧愁的仆人,唤起他们乐观的生活愿望。
第六,做事,首先要走“心”的方法。
这一点在阳明六世祖王纲的事迹上可见一斑。阳明的六世祖王纲便是死在和平平息民乱的路途之上,王纲通过它的劝说和安抚政策消弭了广东的民乱,不动一兵一卒。这种思想策略也反映在阳明的一生中。在被贬龙场,参与平定贵州民乱之时,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来安抚当地土司,化解两大土司之间的冤仇。在庐陵做知县的半年,他首先了解当地民意和社会诉讼情况,首先发下停止持续告状的安民榜文。在平定赣、闽、粤等地民乱之时,他仍然采取先发布告进行心里劝解的攻心策略。在平息巴藤峡民乱之时,也是如此。政务和军务中,阳明一直践行这走“心”的道路和方法,这是阳明取得卓越成就的关键原因。这种家族先祖荣光的教育,想必也是阳明童年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些思想的形成离不开阳明童年的经历和所受的教育。
到底哪些事情,对阳明童年所初露端倪的这些思想产生了催生作用?
透过阳明的童年教育,我们能得到哪些启示?或者说能不能有些借鉴之处?
2023年2月5日元宵节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