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为什么被称为战国七雄之一(战国七雄中韩国真的很弱吗)
战国七雄中,韩国是最弱小的。
所以,一直有人质疑:他是怎么混进“七雄”圈的?
其实,无论实力、影响力,韩国都明显胜过一般诸侯。位列七雄,韩实至名归。
胜过一般诸侯
早在韩国被承认为诸侯前,韩、赵、魏就“地益大,大于诸侯”,实力胜过一般诸侯了。
此后,韩国用自己的武功证明了自己的实力。
郑、宋,都是春秋初年的小霸,后来国力衰落,但实力仍不容小觑。
晋文公称霸后,伐郑无功;楚庄王称霸后,攻宋无果。
可以说,春秋到战国初期,郑、宋是名副其实的二流强国。宋国,甚至被许多朋友认为是战国“第八雄”。
韩能杀郑公、执宋君、灭郑国,以自己的力量给予郑、宋决定性打击,可见其实力之劲。
同时,韩与赵魏联合,能够压制齐、楚这样的超级大国。
尽管魏是三晋盟主,往往分到最大的利益,但韩毕竟也能分到一些。比如:在伐楚作战中,韩分到了部分南阳地。
联合作战时,韩是霸业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单独作战,韩能碾压郑、宋等二流强国,其实力、影响力自然非一般诸侯可比。
在成功吞并郑国后,韩国的国力更上一层楼,比魏齐楚秦比不上,但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国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浓缩的精华
当然,只论疆域,韩也是混不仅“前七”的,起码比越国就小了不少。
不过,韩国的疆域,可谓浓缩精华。
韩国的地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南部、河南北部。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一带,都是人口密度最大、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参照东汉时期的各郡人口统计推算,战国时期,韩国故地,人口约在300万左右。
所以,韩的军队规模,虽居于七雄之末,但仍远胜于一般诸侯。
同时,韩国更是坐拥当时天下最大的铁矿基地——宜阳铁山。
自春秋后期开始,随着冶铁技术的进步,铁器开始推广。
铁,比青铜更坚固,也更便宜。无论是用于打造兵器,还是制作农具,优势都非常明显。
申不害变法时,将宜阳铁山开发到了极致,使其成为韩国的战略优势。
一方面,大量的铁制农具,使原本多山的一些地区也可以进行耕种,充实了韩的农业实力。
另一方面,得益于冶铁技术与材料,天下强弓劲弩皆出于韩,韩国的兵器制造能力冠绝诸侯。
反复折腾才能败光的家底
即使到了战国后期,韩国仍然能承受反复折腾。
虽然被斩首、重击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但能赔得起这么多钱,至少说明韩“有家底”。
在魏秦连番重击之下,韩国仍然能多次出兵,这本身就说明了韩国的战争动员能力和厚实底子。
相比之下,宋国虽然能在最后时刻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但却在齐国奋力一击下迅速亡国;中山国虽然也能连败赵、燕,但在赵武灵王的重击下,却一蹶不振,数年而亡。
存在感
至于说韩国的存在感低,则实在是无奈之举。
韩,位于天下咽喉。他外面被楚魏秦赵夹着,里面又夹着天下共主周天子。
这就是一个“找打”的位置。
所以,齐魏争霸,韩国要挨魏揍;秦楚争雄,韩成了战场;秦齐对峙,韩又被裹挟···
这个位置,没有一点实力、脑子,能活过几集呢?
申不害变法时,韩已经采取“示弱”方针,“事魏”,仅仅只是在魏惠王称王问题上有不同意见,就遭遇了魏国的重击。
作为天下的咽喉,韩国如果存在感强一点,就变成“如鲠在喉”,就会成为被优先拔掉的对象!
比之秦齐楚等超级大国,韩国确实远远不如。
不过,韩国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军力、抗击打力,远非一般诸侯可比。
至于存在感不强,一则是实力不允许,二则是生存之道。
身处天下咽喉之地,还敢刷存在感,令人家如鲠在喉,是找死。
最终的王者,永远只有一个。
可是,那些最终未能胜利的诸侯、英雄,他们曾拥有的实力,仍然值得尊敬,他们曾展现的生存智慧,仍然值得学习。